在这茶源地的核心区,这里合法驯化、繁殖嫁接的树龄百年以上的野茶树茶园,在整个云南省都是很少见的。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盛极一时的家园支离破碎、日益荒芜,为当地人创作财富的茶园抛之荒野。普洱茶的复兴又让它成为难得的宝地,这里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野茶树分布在近一千亩的茶园里,有嫁接的、有移栽的,真是个让人感觉十分震撼的野生茶“王国”!
“这种‘野茶’多年抛荒,过去也没人采摘,古树茶价好,为什么要采这种茶?以往村民为了充数,把‘野茶’掺进古树茶里。而现在完全变了,‘野茶’价格一路蹿高,成为茶市新宠,真是没想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成长了千百年的野茶树在2007普洱茶风波中毁于人祸,但它的药用价值及品饮价值再次得到了肯定,在食品安全的大前提下,一个极大的市场由此形成。
面对需求急功近利、面对需求铤而走险,人们不但采驯化型野茶嫁接型野茶、还跑到保护区内采野生型野茶。面对保护区工作人员说管理,想方设法最快完成采摘,众人合一处,直接用油锯把野茶树放倒,一拥而上快速完成采摘,让人追之不及堵之不住,猫与老鼠的游戏持持续续。
远古时期野茶并非云南独有,而是广泛存在于大西南及东南亚地区,随着社会发展而渐渐消失,但上个世纪都还大量存在,现在只有边远深山才得以存在,人们害怕在其价值还未得到认识之前就此消亡,所以将核心区密集区划为保护区给予充分保护,有待进一步认识。这是原则,是一条红线,是不可逾越的边界,是功于当代利于后世之举,但需求依然存在,挡是挡不住的,保护区外的野茶应该得到开发,合理的开发才是最好的保护。
关于野茶,商政学分成了对立的两大流派,一个可开发利用,一个坚决不能开发。人们为何对立至毫不相融,他们再主张什么、他们又在担心什么?野茶到底能不能饮用?野茶够不够饮用?野茶有没有品饮价值?野茶的开发会不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这里的野生茶加工明显还处在很原始的“一代”水平,也没有相对规范的加工场,经过一番摸索和尝试以后,发现这种野茶本身具有的香甜气息,并不适合做晒青茶,而更适合做红茶,做咱们的本土红茶,一种晒出来的,可以长期储存的红茶;咱们的老祖先最先开发的极有可能是野茶,从药用到食用再到饮用一直在用,很多人担心它药效太强、用后反应强。这经过反复实践已从工艺上攻破,我的经验总结是野茶适制晒红,推广后各地也得出野茶制晒红有特色。至于药效强还可通过减少冲泡时的投茶量、减少饮用量来调节。
野茶人们还有担心它量不够,一但开发将会造成资源枯竭。在上一个年代信息不畅,各地都只知道自己所有、不知道他人所有,今才发现原来野茶高纬度有低纬度有、高海拔有低海拔也有、热代地区有亚热带地区有温带地区还有,它有着极大的存量、广泛的适于生长区,它的开发不但不会造成破坏反而可能促进发展,摆脱现在原始低级的利用,形成新的产业、进一步丰富茶品。
我们有丰富的资源,但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别人有、不知道自己有。从工业革命时期的探险家植物猎人到各种各样的商人,他们从这代走了种制后用于自己的产业升级,又把产品返销,近年来风靡全国的蓝莓就是个例子。我们有动植物王国的称号,却没能很好的开发,没能产生社会效益反而让资源逐步枯竭,实在是手中有宝而不识宝。
野茶在进化中采用了与家茶不同的进化策略,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它的茶产品也代有明显的品种香,这是家茶所不能比拟的。这些茶可单用也可与众多的家茶拼配形成更具品饮性的产品,极大地丰富了茶品、满足了人们的品饮需求。但相对之下我们对野茶的应用远不及古人,我们对它的开发还主要局限于饮用上,除了它的品饮性,我们还可以开发它的食用性、药用性、园林绿化性等等,它的开发仅仅只是开始,更多的价值还有待于发掘。
澜沧江中游两岸的老百姓,从古到今持久的开发驯化野茶,无量山哀牢山应用嫁接技术进行野茶与家茶的大融合,初步简单的应用技术就创造出来数个新品,不但没有让野茶遭到破坏,还更珍惜并主动的爱护野茶,事实证明合理的开发才能最保护,原封不动不是保护,更不符合社会发展。逝去的永远无法挽回,前进万物所趋,旧时平衡已被打破,新的平衡还未形成,已能被动无序不如主动介入,辩证的看待问题,用科学创造未来。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