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把中国的茶叶按照发酵度被划分为六大茶类,这曾对中国丰富的茶叶分类、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新的产品和新的品类的出现,一直使用这个教科书的六大茶类划分,确实对未来的市场形成了一定的束缚,人们会习惯性地把各种新产品套在六大茶类的框框内。因此,我觉得这个标准也应该有所突破。要与时俱进地对茶叶的品类进行归类和划分,这就涉及到普洱茶能否归入黑茶类等,未来六大茶类的分类标准能不能适应中国茶行业的发展,确实需要商榷。
至于说很多人常常用立顿茶叶来和中国茶叶做比较,总是觉得中国的茶叶为什么没有像立顿这样的国际品牌?这里我谈谈个人看法。中国茶文化的根基和西方的茶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中国茶文化的根基可以简要概括为三个字:“观、闻、品”。
“观”就是观看茶叶的外形、叶底;“闻”就是当拿到一款茶叶的时候,首先会闻香气,在开汤之后,闻它的杯底和茶汤的香气;“品”就是当把茶叶冲泡出来以后,品茶汤的滑润度和厚重度。而西方的茶文化不像中国茶文化那么厚重,它追求的标准首先是茶叶有没有对健康有害的物质,主要以检测农残之类的一些指标是否符合要求。比如立顿红茶,它的原料很多是以红碎茶CTC为主。世界上主要产茶国除中国外,还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越南等,这些国家的劳动成本远低于中国。
另外,这些国家的茶叶是以做红碎茶为主,红碎茶在采摘的过程中不需要看叶底和形状,在采摘茶叶时就可以使用半机器化操作。中国的茶叶按照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标准进行人工采摘,单纯用人工采摘一亩茶地,需要两至三个工日,而用机器化采摘,两个人一天可以采摘三至四亩,这样为“立顿”提供原料的产茶国的茶叶远低于中国的生产成本。
因为工艺和标准的不同,机器化采集难免掺杂一些茶梗和老叶片,用来做绿茶和普洱茶肯定是不行的,这些在分类的标准中都属于次等茶,而用于做红碎茶,发酵并打碎作成小包茶叶,老叶片和茶梗通过发酵进入产品中,不用单独剔除出来。所以茶文化根基、成本构成以及很多商业模式的不同,也就让中国的茶企业和立顿处于不同的层次。如果中国茶企业要保留的传统茶文化,在近几十年内是很难有立顿这样的国际化大茶企的,因为文化的根基就决定了你的市场竞争力。
所以,我认为,整个茶行业也要在对中国整个的文化根基进行深入地了解以后,才能进行清晰的判断。要不然很多人经常就用中国的茶企业和立顿作比较。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