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茶行业最富争议的话题之一。支持的有之,当下中国广东珠三角地区,足足有20余万人之众的收藏群体,将茶收在手里、藏在家里。分野一清二白,手里有5吨以下的都叫收藏客,5吨以上的才叫收藏家。我所认识的收藏家,成秋元先生收藏了500多吨藏茶,蔡金华先生的天得茶仓据说收藏的各类茶足有8000多吨。
反对的亦不乏其人,不断流传有以科学的名义质疑10年以上陈期的茶毫无价值,以经济的名义质疑老茶纯粹就是一个商业概念。支持和反对的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对方。老茶的真实面貌究竟如何?
从茶产品的角度来看,最简单的划分:一是新茶,二是老茶。毫无疑问,老茶来自于新茶,但何时何地才有的老茶?
明代云南白族进士李元阳在其修纂的《大理府志》中赞叹:“茶,点苍,性味不减阳羡,藏之年久,味愈胜也。”这种备受赞誉的是什么茶呢?另一位明代的大旅行家徐霞客入滇行至大理感通寺后以亲身经历解开了谜底:“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树高皆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颇佳,炒而复爆,不免黝黑。”按照现今茶学的解释,这毫无疑问就是晒青绿茶,而且还是大树茶。在明清两个时期,感通茶都是云南名闻遐迩的地方名茶。
民国十年(1921年),王槐荣、许实编修《宜良县志》载:“宝洪茶,惊蛰后发白色嫩芽,采取焙而揉之,曝干收贮,味香烈异常,他处产者亦多,然味则逊于宝洪矣。”从工艺上看,宝洪茶与感通茶可谓一脉相承,都是晒青绿茶。民国六年(1917年)马标、杨中润修纂《路南县志》中赞叹宝洪茶:“性微寒而味清香,可除湿热兼能宽中润肠。藏之愈久愈佳,回民最嗜。”
感通茶、宝洪茶都是晒青绿茶,前人的评价众口一词,不但可以放,而且放了以后还会更好。可惜的是现代的感通茶改作了烘青绿茶的工艺,宝洪茶则改作了炒青绿茶(龙井茶)的工艺,背离了自己的传统。现在的晒青绿茶被认定为普洱茶的原料,凭借“越陈越香”的理念大兴于世。面对这样的局面,不知道现今的感通茶、宝洪茶会不会哭晕在厕所。
大众知道老茶,就是从普洱茶开始的。早在1995年,台湾师范大学的教授邓时海先生所作《普洱茶》一书所倡“越陈越香”功不可没。这本书2004年在大陆出版了简体字版,随后邓时海、耿建兴合著的《普洱茶续》更是响亮的提出:“喝熟茶、藏生茶、品老茶。”品饮老茶的风气从港澳台回溯大陆,席卷全国。珠三角地区更是将藏茶之风推向极致,现今宣称“莞藏”、“南茶北销”等等。
现在大众耳熟能详的普洱老茶,在2000年之前,就连业内人也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一位相熟的前辈就提及自己的亲身经历:1998年,从下关茶厂进了一批沱茶,一位省领导买回家去打开一看,内包装居然是1993年,被举报售卖过期茶之后罚了两万元,一气之下把120件茶全退了回去。现在回想起还说:要是放到现在,一件茶换一辆车绰绰有余,能换一扑流(河南话一长串的意思)。
面对以科学的名义质疑老茶的价值,一位学界中人的态度值得赞赏:对于当下的茶叶科学来讲,老茶是一个未知的领域。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要么证实,要么证伪,要么存疑。以科学的名义质疑老茶者,有些人的作法本身就是明显违背科学原则的。
就仅仅只有各大类的黑茶可以存放吗?事实并非如此。
清初的河南祥符人(今河南开封)周亮工入闽为官,在其所作《闽茶曲》中记述武夷茶:“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难除莫近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明明白白的记述就是要饮用隔年的陈茶。
事实上,在整个乌龙茶产区闽北、闽南、广东和台湾,民间向有以老乌龙入药的习惯。早在2006年,彼时的铁观音风光无限,一位好友去安溪收茶,在茶农家一眼瞧见了铁观音老茶,人家都告诉她是治疗小孩拉肚子时用,架不住她因为好奇执意要买,最后茶农索性送了几斤给她。回到郑州大家品饮讨论一番,取笑调侃的人不在少数,认真对待的人几乎没有。闽南人是天生的商业民族,具有极其敏锐的商业嗅觉,在普洱茶火热的时候就开始兜售铁观音老茶,直到2016年,硬生生推出了《陈香型铁观音》的国家标准,这样老茶就有了合法的地位,可以理直气壮地推向市场。据知情人讲,其背后还是很遭遇了一番曲折坎坷,但闽南人这种敢为天下先的作法还是值得称道的。
2016年春天,赴广东省潮州市寻访凤凰单丛,专程拜访叶汉钟先生。在天羽茶斋品鉴到了90年代的凤凰单丛,还有80年代的铁观音,就个人的体验,堪称惊艳。叶先生既有制药厂从业的经验,亦有制茶厂从业的经历,于药理、茶性皆通的叶先生反问笔者:当下人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食用的食品,大都有污染之虞,除了茶,还有什么能解人体之毒?这句话真真是振聋发聩,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在宣传老茶方面,福鼎白茶的口号无疑是最响亮的:一年茶、三年宝、七年药。白茶不光要看广告,还是要看疗效。一位在福建中茶蝴蝶白茶工作的茶二代说了一件趣事:小时候,在父母工作的茶厂里,有时候会看到有些人捂着腮帮子去找自己的父母要点白茶,据说有去火治牙疼的功效。这就是她对白茶最早的印象。
2014年的春天到访福建武夷山桐木,在一位好友的家里,无意间看到一袋子2003年的小种红茶,拿来泡了一喝,心里一动,隐隐约约的觉着有一种熟悉的味道。后来反复回想,并找来样品对饮,发现这种味道就是来自于一些紧压的砖茶。过往的茶学教材上只是记述有些砖茶里拼有红碎茶,待到喝到老红茶总算是对上了号。
2016年的秋天,到访湖南安化县,机缘凑巧遇到了一块1996年梅城茶厂生产的红砖茶,泡了来喝,已经明显的呈现出来陈老的味道。明确无误的证明红茶是可以存的,存了以后也是有变化的,相比于它的价值,这才是它的最大意义所在。
绿茶、黑茶、乌龙茶、白茶、红茶,文献的记述或者是品饮的经验,都确定无疑的告诉我们它们都是有可以存放的品种。一位安化茶厂的老板与笔者私下交流,认为安化黑茶中的天尖茶与黄茶非常接近,由于尚未见到前人的文献记述,也尚未有过老黄茶的品饮经验,尚且不能够蘧然就下断言,但是从原理上推断,黄茶是可以存放的,当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积累经验。
所有可以存放的茶中,在商业、文化上最为成功的当属普洱茶,普洱老茶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从源头、到厂商、再到消费者,建立起来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堪称茶行业最佳MBA案例。
自古及今,新茶都是中国茶的主流。关于老茶的记述虽然寥若晨星,但却不绝如缕。从传统农耕社会“短缺性经济”到现今工业社会“过剩性经济”,老茶的探讨都具有现实的意义所在。我们追溯老茶的源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追寻老茶的的奥秘;经济的原理进行分析,寻找老茶的商业价值;文化的视野进行构建,为茶文化拓展出更为广阔的领域。无论是事茶人,或者是饮茶人,茶,只有为天下众生谋福祉,才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老茶,是否是下一个风口?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