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晒青绿茶改成生茶后,正式进入“省标”,茶农一看,毛茶压饼就叫生茶,那利润就可以翻番,于是,茶农成群结队开始越过茶厂,直接进入市场销售环节。没有QS不要紧,直接贴牌即可。何况,很多山头茶,都是发烧友直接存放,甚至都不进入销售市场,直接进入发烧友的小圈子即可。
经销商、茶客同样如此复制,于是,茶厂沦为加工厂。
由于,品牌的意义被山头替代,所以,市场上很长一段时间,品牌成了一个尴尬的名词,受雨林的影响,所有行业外的资金都认为拿到好原料,把控好山头,第一天投入资金,第二天就是一个巨大的“山头纯料品牌”。
如此的结果是,市场体系被破坏,市场处于极度分散的状态,没有企业愿意去打造品牌,一个行业都去找寻山头概念即可,于是,一个一个山头被行业共推而出,每个山头都有一大波拥趸,所有人谈论的是班章、易武、刮风寨。
品牌在这一瞬间,仿佛被蒸发,仿佛不存在。
生茶在06年和07年是个大概念,因为不愁销,随便一个树叶子压成饼,写上普洱茶生茶,都可以卖钱,而且是卖大钱。
08年、09年市场阵亡。
10年市场开始抬头,生茶被替换成古树茶,而后,古树茶被替换成纯料茶,“台地茶(这个名词不准确)在普洱茶的市场里不翼而飞了,每年高达30万吨的毛茶产量,普洱茶用掉了10万吨,统统都被加工成“古树纯料山头茶”了?
熟茶呢?品牌呢?
生茶被贵族后,纯料被皇族后,熟茶是一个被打入冷宫的产品。
老茶市场,原本茶客众多,无奈被台湾妖人自宫。
普洱茶的市场,在生茶之后的市场,是不是值得所有人重新思考了?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