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温州市永嘉县瓯北镇罗溪桥头,村里自发形成的茶市很热闹。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收茶人,下午收茶,晚上炒茶,第二天凌晨三点多拉着这些茶叶赶往位于丽水市松阳县的浙南茶叶市场,盼望能卖个好价钱。“松阳的茶叶市场开市开得早,量也多,辛苦点也值得。”来自磐安的倪大哥告诉记者
而在杭州钱江国际时代广场37楼东海商品交易中心门口的大屏幕上,正在实时滚动着安化黑茶的交易价格。“茶+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金融创新下茶叶市场发展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新兴模式突破了服务半径,充分发挥功能优势。
我们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只为茶叶交易。而今,我们利用电脑、手机,动动手指,就能完成一笔又一笔茶叶交易。交易本质未变,而平台却一直处在变化之路上。
从集市到市场
农村集市,是中国传统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市的发展,也是明清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而茶叶市场,曾是茶叶买卖的一个重要阵地。随着消费贸易模式的变化,茶叶市场的角色和功能也面临重新定位。
早期的茶叶市场,基本由供需直接驱动。如浙南茶叶交易市场的前身,是当地茶农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新昌、松阳茶叶种植集中的村舍,随着茶叶产量的增加,激发交易的需求,买卖双方自然而然汇集到一起,形成茶叶市场的早期模式:自发、无组织性、茶农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新昌中国茶市总经理陈霞的办公室,一张张老照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照片摄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回山名茶市场。照片中,天色还未破晓,茶市大棚内已人流如织。另一张,茶农高举着秤杆,秤盘里满满翠绿的茶青,一旁买茶的茶商眼睛直勾勾望着秤砣。交易的繁盛可见一斑。
彼时,新昌回山、安山、镜岭、双彩和长征等茶叶主产地市场相继建成,1996年已发展到13个乡村茶市,当年到市场投售的名优茶占1200多吨,占全县名优茶产量的75%。浙、沪、鲁、皖等各省市茶商前来采购,购销两旺。
照片背后,原发性产地市场的形成以及买卖交易的旺盛,给当时的新昌县领导一个强烈的信号:建立一个管理规范、拥有一定规模的新昌中心茶叶交易市场,是时候了!
1995年3月,拥有360间营业房、200多个交易摊位,在县城西隅104国道边的“浙东名茶市场”建立。而它,也正是我们见到的新昌中国茶市的前身。2008年3月,由于扩建的需求,浙东名茶市场整体搬迁至今天中国茶市所在的位置:新昌县南岩开发区。
作为全国最大的龙井茶交易市场,新昌中国茶市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产区茶叶交易市场之一,目前,中国茶市三期总用地面积230亩,商铺1500间,交易摊位800多个,总投资6.5亿元。根据《2016年中国茶市交易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茶市交易总额达40.91亿元,其中,龙井茶交易总量占到9成以上,交易总额约达38.4亿元。根据中国茶市的内部估算,中国茶市的全年龙井茶交易量将占到全国龙井茶交易量的六成以上。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松阳本地茶农茶商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成为第一代交易市场,那时候,茶农用自行车驮着自家的茶青或是干茶,汇集到一个集市售卖。买主也大多是本地的茶商,看中拿走,简单粗放。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90年代末,松阳茶叶产量逐年增加,已经远远超过马路市场的承载能力,于是便出现了政府出面整合的第二代交易市场。那是松阳一个废旧的老车站,交易面积及环境较之前有了大的飞跃。产量多了,茶叶品种也不再是单一的绿茶,同时茶农茶商的交通工具变成了摩托车和三轮车,买主也不再仅限于本地市场的茶商,周边地区的茶商开始汇聚松阳。2000年开始,松阳茶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茶叶产量增加,交易额也随之水涨船高,茶叶品种更加齐全。于是,第三代交易市场应运而生,逐年发展成现在的规模。
如今,来浙南茶叶市场卖茶的除了本地及周边县市的茶农外,还有福建、江西、安徽、四川、贵州、湖南等省的茶农,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的茶商前来交易。高峰时期,该市场日客流量破万人,交易额破亿元。不仅如此,质量溯源系统、交易指数牌、物流服务、绿色通道等服务的提升也是产业做大做强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