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网易严选上架茶叶。
2017年,小罐茶登上央视广告。
前几天,小米“平仄茶叶“推出。
当大量跨界资本涌入茶叶市场时,在市场上趋于保守的行业人应该何去何从?”
做游戏的丁磊在卖茶,做背背佳的杜国楹在卖茶,做手机的雷军在卖茶,各方资本都开始瞄准茶叶市场这块肥肉,但同时茶叶商企年年叫苦,在“肥肉”上榨不出油水来。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而茶行业却似乎正陷入一个反转的怪圈:外行看到了财路,内行却只看到了“热闹”。
内行人:闭门造茶
过去有“闭门造车”,但市场经济下的茶企显然不应该像这样闭门造茶。建国时的国有时代,茶叶被各地的土产畜产贸易公司当作土产卖;名优茶崛起时代,茶叶被商人当传统文化卖。对茶叶“农业产物”、“传统产物”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背离了茶叶的商品特征。
好的产品一般包括产品质量、产品特性、产品设计、产品品牌、包装与标识五个要素。
在产品质量上,茶叶农残问题尚未得到普遍解决;
在产品设计上,是饮料、传统还是艺术?茶叶产品的定位不明确;
在产品特性上,相似的茶叶在不同地方、企业就可以有数个商品名,特性的过分细化让消费者摸不着头脑;
在产品品牌上,呈现出小品牌杂、大品牌少的问题;
在产品包装上,更偏向于传统刻板的设计,不符合当代的审美观。
外行人:开门迎客
而这些客观存在的缺陷,凾待解决的问题,却被外行人攻克了。
就拿走中端路线的网易严选茶叶来讲,这些外行人强调:“做茶叶第一个是要做安全的茶,第二个是做优质的茶,第三个是做性价比高的茶。“严选茶代表了大多数消费者的诉求,在他们眼里茶只是一种风味饮品,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的一部分。
面向高端市场的小罐茶则疯狂地投入广告,大手笔聘请八位非遗传承人与苹果设计师在茶叶品质、茶叶包装上精细打造,不讲故事不来虚的,实实在在增加产品的价值。小罐茶用商品思维迎合消费者的同理心,结果当然是迅速占据了茶叶礼品市场,也被收编到茶叶商品营销学经典案例当中。
不难看出行外的商品茶思维,首先应依托一个流量大的平台(网易严选、醉品商城、央视),解决大众认可度的问题;推出少数种类,建立茶体验的标准,解决大众选茶难的问题;与优质茶叶产区厂家合作,解决茶叶品质不稳定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问题,丁磊、雷军们的解决手段与内行人相比高下立现,客户被引流过去,行业内部的日子自然不好过。单说小罐茶发布销售约一年时间,就在在全国一、二线城市拥有了80家高端专卖店,有10余家店月销售额超过100万元,这样的成绩,在传统茶行业几乎很难做到。
事实就是,国内市场的购买力更多地掌握在中青年群体手中,唯有做到安全化、品质化、价值化,去繁化、去传统化,去小众化,把茶“放低姿态”作为商品,才能被消费者普遍接受。你给消费者讲文化讲故事,但在大多数人眼里,它就只是饮料而已,反倒是乱花迷了眼,外行人对买茶无从下手,只剩内行人在圈子里曲高和寡——而这少部分人的购买力对于企业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那种高高在上的文化茶,只应当是面向资深人士锦上添花的点缀。
你可以说茶是历史的传承,是文化的瑰宝,是唯美的艺术,但本质上,茶就只是茶而已。我们在喝咖啡时不会在意这些咖啡豆来自海拔多少米的高山,我们在喝酒时也不会在意中国酒文化有多么博大精深。作为21世纪的健康饮料,茶叶本应该站在比咖啡、酒水更高的起点, 然而它背负着那么多沉重的锁链,最终被人为地拽下云端。
其实,“外行人“进军茶叶市场,恰恰说明了这个行业蕴藏有巨大的价值与能量。被行外人抢占商机的事实无疑打了众多茶商的脸,当然这是许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对此,业内的茶商茶企是否应该更多地分析案例,找出自身问题所在而求取发展呢?在茶产业面临转型的重要时期,本文权当抛砖引玉,希望行内人能从现代人精神及生活需求出发,完善商品产销结构,带领我们的行业走向下一个千年。
天下茶友网评
跨界资本能在茶叶市场上分到一杯羹,无非由于他们把握了以下几个契机:
一、茶的功能与文化特性。茶叶符合较高生活水平上人们对于身体保健与生活美学的诉求,茶业是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行业。
二、茶行业缺少品牌。利用这个缺口,行外人可以把茶叶依托在大型平台上,通过平台本身的品牌价值获利,而不需要与传统茶行业发生冲突。
三、茶行业的门槛低。行外人从事茶行业并不用懂茶,只需要收购茶园、茶叶生产线就可以产出自己品牌的茶叶,研发与生产投入低。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