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营销 > 市场分析 >

普洱茶怎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发展?

时间:2023-12-13 10:28来源: 云茶传习讲坛 作者: 云茶传习讲坛浏览:
历史发展形成的以云南大叶种茶晒青为原料的各种紧压茶,也就是今天的“七子饼茶”,成了普洱茶的象征和代表。但从新中国建立以来至今的长时间内,因种种原因,云南边地茶叶产业的发展一直缓慢,没有能形成大气候。茶叶的总产量、单产量和产值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普洱茶
茶山的调研,有很多常困扰我们的问题,诸如古茶山的开发保护和小规模普洱茶加工生产的发展等。这些年在探索云南山区传统茶叶经济发展方面各级政府都十分关心重视。易武六大茶山在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李师程会长主持下,曾开展了长达2年的课题调研,去努力寻找一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山区叶生产的发展模式。
茶是云南的传统产业,是山区农村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普洱茶历史上的发展,是与云南茶农长期的生产实践,尤其是在日益扩大的茶叶贸易需要下不断促进了各地茶叶加工工艺的变革分不开的。
 
历史发展形成的以云南大叶种茶晒青原料的各种紧压茶,也就是今天的“七子饼茶”,成了普洱茶的象征和代表。但从新中国建立以来至今的长时间内,因种种原因,云南边地茶叶产业的发展一直缓慢,没有能形成大气候。茶叶的总产量、单产量和产值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近年来,各地茶业一方面是发展迅速,一方面又有不少困难,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是希望和困难同在,能否继续发展,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20世纪90年代后,六大茶山随着普洱茶的美名远扬,再度成为普洱茶的金字招牌。近几年新老六大茶山及其周边茶山的毛茶价格连年翻番。在市场的推动下,古茶山人抓住机遇,重拾中断了数十年的传统,承传七子饼普洱茶工艺,使传统普洱茶的种植、加工迅速恢复发展起来。目前仅易武古镇集种茶、制茶、售茶为一体的小作坊已达30余家。
 
现阶段在易武茶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在云南省都可以说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
一是分散经营、规模较小。这些小作坊、小茶庄目前仍是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生产条件较差。30多家小茶庄平均每家年加工茶叶不到5吨,产量及附加值低,处于低投入低产出的原始加工状态。
二是以手工为主的分散的生产模式,使易武茶业一直都无法形成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且茶树种植基本以农户为主体,生产规模狭小,技术手段落后等。
三是生产力水平低和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种植和管理粗放、茶园基础差、加工不规范、缺乏可控的质量标准等,加上不规范和众多外来厂商无序竞争,使易武茶产品质量和价格混乱,此外品牌意识差及食品检验安全卫生的问题等,已形成对易武茶业发展的严重障碍。四是过度的掠夺式采集和不规范的生产造成资源破坏,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破坏已产生严重的后果。
 
由于古茶山的乔木古树茶原料的紧缺和需求价格的暴涨,掠夺性采摘和资源的破坏及加工不规范,产品良葵混杂,加上少数以次充优、以假乱真扰乱市场行为导致矛盾日益加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茶农认识到只顾眼前利益的做假行为只会断送未来的前程,他们已自觉行动起来抵制不良行为,希望通过市场准入来进行公平正当的竞争,让不同品质茶叶的茶价能真正反映市场价与出产价的合理与公平。
 
针对上述矛盾,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和省质监局经过调研并报送政府的报告认为:量化普洱茶理化和卫生安全指标,制定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规范普洱茶生产工艺,提高并稳定普洱茶品质,确保其食用安全和保健功能发挥,才能净化普洱茶市场,才能弘扬普洱茶文化,树立国际品牌,才能在混乱中挽救面临凋亡的危险。
按照准入标准(国家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为从源头加强了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规范了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以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规定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进行保证产品质量必备条件的核查和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才可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进行QS认证是保障消费者权益不受侵犯,是规范市场的当务之急。
但易武等地大量存在的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基本以农户为主体,生产规模狭小,技术手段落后是难以实现现代化生产并获得市场准入的。
对此,有两种意见:一是取消这些达不到要求的小茶厂和小作坊生产,引进生产能力上千吨现代化大工厂生产才能市场准入。另一意见是保留并继续发展作坊式生产。
 
2006年4月,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向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反映了易武广大茶农的要求,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杨春华处长与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李师程会长、会长助理曾丽云及省社科院研究员蒋文中等一道前往易武进行实地调查,与广大茶农座谈,并考察了十多家茶庄的生产加工,经过考察研究,认为国家标准必须坚持,但又应实事求是地去分析易武小作坊式生产的现实状况。
李师程会长认为,易武小作坊式生产是当地历史悠久的生产方式,已成为易武古镇茶庄文化和特色,是今天研究茶文化不可多得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其特点在于与茶园紧密联系,集种植、加工和市场为一体的一种生产方式,从文化上讲是中国茶馆文化的一个载体。
 
这种模式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传统产业模式,它传承了普洱茶的传统加工技术,又适应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是继承普洱茶历史传统的宝贵资源。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易武小作坊,反映了易武在清朝中后期茶业兴盛了一百多年历史的延续和新的繁荣。
适应于山区农村的作坊产生,是民族生产传统的继承,越是传统的越是世界的,才越具有生命力,但是这种狭小的生产规模和加工条件,要适应市场准入,又面临新的问题。
首先,小规模、小批量的生产条件,对生产场所、生产设备、产品相关标准和必须具备的出厂检验设备要求不具备,若要达到上述条件,势必增加农民投资和负担,且不能保证生产检验结果达到要求。若不能市场准入,则刚刚发展起来的小作坊将面临取缔,广大茶农的希望和易武古镇的历史传统文化又将丧失。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针对易武实际,提出了由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牵头,由30多家作坊、茶庄组成一个有限责任公司,以法人治理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的支持下,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通过与30多家作坊、茶庄多次研究,经过2个月的筹备,由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和易武29家作坊、茶庄联合成立了云南易武正山茶业有限公司,由曾丽云女士任董事长,并由当地有影响的茶庄代表刘朝生、郑必能等任副总经理及监事。
云南易武正山茶业有限公司成立后,在公司领导下共同探讨出一种新运作模式,即:既保持传统的古镇作坊文化,满足了广大茶农的利益和要求,又能在必需的资金技术条件下以法人治理结构来统一运作,按照准入标准建立出厂检验设备,对各茶庄进行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对不合格的作坊进行改造,找出了一些比较切合实际的市场准入模式和途径。
 
易武正山公司对纳入公司下属的29家茶庄做了详细的调研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限期整改方案。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杨春华处长、省质检中心孙文通主任和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师程的亲自参与下,组成一个工作组,对加入公司的29家茶庄从生产环境、原料、生产流程、生产设备、人员到产品、包装等都作了全面检查,对每一家每一户提出了具体的整改要求,为其制定了整改方案,签定了整改合同,对不符合要求的,责成限期整改,并严格按照准入要求,规范生产。按国家“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对公司下属各茶庄茶叶生产发证产品范围及申证单元、基本生产流程、检测项目及要求达到的指标也做了明确和规定。
 
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在易武成立茶叶检测中心。派出专人参加省质检中心组织的学习,建立了专业工作机构,请专家协助指导对生产环节和抽样茶叶原料和产品进行检测,通过树先进的样板示范对易武正山公司下属各茶庄进行了宣传教育,并确定了规定中严格的茶叶的发证检验、监督检验和出厂检验,列出了检验项目表和工作制度表。
针对容易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和关键控制环节,将重点放在严格控制茶叶产品农药残留量及重金属含量超标;把好茶叶加工各工序影响茶叶卫生质量和茶叶品质关;严格防止茶叶在加工、运输、储藏的过程中及设备、用具、场所和人员行为的污染的各个环节。
只有严格按照市场准入规范茶叶种植、生产和销售,切实从源头加强了普洱茶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规范了普洱茶生产加工过程,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才能加快步伐做大做强易武茶,才能将易武历史名茶真正发扬光大。

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必须坚持国家标准,但又应实事求是地去分析易武小作坊式生产的现实状况,根据既要发扬普洱茶传统工艺和古镇文化,又要严格执行国家准入标准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做好市场准入。
对此易武正山公司从三个实际出发:
一是从当地加工的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的实际出发;
二是从建设旅游古镇、特色古镇和历史文化名镇的实际出发;
三是从作坊经济的条件和实际出发。
普洱怎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发展?(下)
其次做到了几个结合:
一是将山区茶农传统生产与国家标准相结合;
二是将云南民族茶文化与现代茶业生产相结合;
三是将改造规模与茶农作坊经济实力相结合;
四是作坊的改造与旅游古镇的建设相结合。
 
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指导下,按每家茶庄和茶农的实际情况,总结制定了改造的原则,并抓好典型和样板示范教育,让各家各户茶农能清楚明白其中原理。按照整改的结果,达标一个上报一个,最后要求全部整改达标。
经过近一年的整改,现易武正山公司下属20余家茶庄、茶厂已全部合格,获得生产许可证得到市场准入,并在产品检测合格后得到QS认证。
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师程认为:易武传统作坊市场准入说明全省围绕市场准入所做的这些工作还仅仅是开始,但只要坚持准入标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广大茶农的支持下,尽管任重而道远,但前途是光明的。
 
云南易武正山公司董事长曾丽云深信云南普洱茶要发展,要做大做强,让小规模的作坊发展起来,要抓住机遇,就必须在进一步提高并稳定质量,开发新产品同时,建立普洱茶生产经营的正常秩序与公平竞争机制,不论传统的、现代的,都要把产品质量安全摆在第一位。
按照准入标准实行生产许可证认证,进行经常性的全面的质量检验与监督,才能维护普洱茶的信誉,才能使古老的传统普洱茶更加焕发青春,恢复其应有的价值和地位。
 
通过云南易武正山公司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发展探索,我们感到要振兴古茶山的辉煌,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必须持久、坚定、下大力气去完成。
在易武正山公司“诚信为本,质量第一,传播文化,服务大众,和谐发展”的宗旨和理念下,通过广大茶厂、茶庄,茶农群策群力,奋发图强,传承千年中华茶文化,打造出消费者信得过的茶叶品牌;振兴贡茶之乡,造福茶山人民,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美好的家园,再创传统茶业的辉煌将不会太久远了。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云南大叶种茶 普洱茶文化 云南大叶种 普洱茶工艺 普洱茶市场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普洱茶的泡法步骤
普洱茶的泡法步骤
潮湿的气候里普洱茶怎么存放才
潮湿的气候里普洱茶怎么存放才
普洱茶的制作讲解
普洱茶的制作讲解
简单的普洱茶试茶方法
简单的普洱茶试茶方法
普洱茶汤色浑浊主要原因
普洱茶汤色浑浊主要原因
普洱茶年份的鉴别
普洱茶年份的鉴别
普洱茶年份辨别
普洱茶年份辨别
普洱茶拼配的理论基础
普洱茶拼配的理论基础
怎样鉴别普洱茶散茶
怎样鉴别普洱茶散茶
探讨普洱茶美肤秘密
探讨普洱茶美肤秘密
收藏普洱茶的六大误区
收藏普洱茶的六大误区
2015年8月第1周普洱茶免费茶样
2015年8月第1周普洱茶免费茶样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