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7年,云南茶园面积已达676.8万亩,产量突破40万吨,茶叶农业产值96.3亿元,综合产值逼近700亿,是云南边疆稳定、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柱和重要抓手,云南茶叶呈现出边销、内销、侨销、外销同步开花,生机勃勃的景象。普洱茶持续发力,在“一带一路”上的区域带动、品牌传播、发展趋势等诸多方面表现不俗,成效斐然,已成为我省第一大茶类和中国十大品牌之首,品牌价值超过64亿元,是云南“最具品牌资源力”的公用品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未来市场紧密贴合,具备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2013~2017云南省黑茶产业基本情况
1.茶园面积稳健发展,茶叶产量逐年增加
2013年,我省茶叶种植面积首次突破600万亩,产量越过30万吨。2013~2017年的五年间,茶园年均增幅稳定在3%左右,年均增加面积约18.9万亩;茶叶产量年均增幅约7.7%,平均每年增加约2.59万吨(见表一)。
自2016年以来,云南新茶园建设速度放缓,面积得到控制,重点致力于产业基础的提升,高优生态茶园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农业部标准茶园创建14个,面积达1.6万亩;建设省级高优茶园示范基地33个,面积4万亩;示范带动全省无公害茶园达530万亩,有机茶园40余万亩,改造中低产茶园35万亩,通过“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460万亩,进一步夯实了产业基础。
2.产业集中度提升,茶叶精深加工能力增强
2013~2017年,云南茶叶精加工水平逐年提高,产业集群正在成型。全省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茶叶加工企业,从2013年的52家,增加至2017年的119家,净增2.3倍;规模以上茶叶工业总产值从2013年的69.58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146.5亿元,增2.1倍;规模企业精制茶产量从2013年的11.71万吨,增加至2017年的15.93万吨,保持了5.36%年均增速,减少了原料型输出。至2017年底,全省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30家;产量5000吨以上企业10家,龙头企业带动力进一步增加,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
3.普洱茶优势凸显,结构优化效益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2013~2015年,云南茶类结构中,普洱茶、绿茶、红茶产量比例基本稳定在2:1:1。至2015年,普洱茶、滇红茶两大类茶产品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53.8%;同时,青茶、白茶及茶膏、茶粉等精深加工茶品产量逐年增加,丰富了云茶产品结构(见表三)。
2015年以来,随着“云南古树茶”、“山头茶”渐次成为我省茶产业独具特色的一张闪亮名片,尤其是“小青柑”、“龙珠茶”等方便快捷产品的快速崛起,进一步拉动了普洱茶在云南茶类中的占比,特别是“小青柑”对熟茶的生产刺激,带动了夏秋茶的利用,使普洱茶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年增长率。至2017年,普洱茶已占据云茶40%左右的份额,品牌价值达64.1亿元,居“2017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之首,优势凸显,效益增加(见表四)。
截止2016年,我省茶产业综合产值达67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22亿元,加工产值253亿元,第三产业产值297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为1:2、1:2.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4.市场渗透加速,消费群体稳步增加
近十年以来,云南普洱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尤其自2013年以后,普洱茶在巩固珠江三角洲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市场渗透加速,消费群体逐步扩大,销区主动库存持续增加,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类电商平台、仓储式营销、产销对接、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茶与金融保险、证券期货相结合等新兴业态正在深化演进,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局,虽有消长,但未出现大规模调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回暖向好,预计2018年普洱茶产量将超过17万吨。
5.政府多方发力,茶农收入增加
茶叶是云南至关重要的民生产业,历来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扶持,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云南省政府出台了《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把云茶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首位,打造1000亿云茶产业成为共识,政策利好前所未有。在我国经济发展总体稳中向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一系列稳消费、调结构的政策措施持续发挥作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2017年上半年以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回升至7.3%,全社会消费需求扩大和层级提升,给云南普洱茶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全省毛茶平均单价基本保持稳定,成品茶平均单价98元/公斤,涨幅稳定在3~5%,茶农来自茶叶的收入逐年稳定增加。
二、云南黑茶(普洱茶)存在的问题
云南黑茶(普洱茶)在取得世人瞩目成就的同时,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1.产能过剩,外拓乏力,出口受阻,内销库存大,产品外流通道变窄,纾解消化压力巨大,增添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3.舆情管控和引导并非常态化,科技意识淡薄,宣传不到位或缺乏针对性,致使向外输出影响缺乏科学体系,能力有限,对非饮茶群体的吸纳和诱导力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行业信息不出圈,创新产品不出圈,市场交流不出圈。这种闭环式的市场环境限制了茶叶消费客群培育中流量的增长。
二是行业宣传存在地区鸿沟,不同城市的宣传经验和产品喜好很难在其他低线城市和农村市场复制,难以实现品牌消费对散茶消费和地域性名茶的替代。
4.品牌小而弱,散而乱,企业盈利性不强,发展能力受制约,经营压力并未真正缓解,成本高、融资难等问题依然存在,盈利空间受到挤压,创新面临不少障碍。同时,茶产业属劳力密集型行业,普遍存在劳动力老化、适龄人口减少、难雇工、雇工贵,甚至出现成本增长高于销售增长,更两倍于利润增长等情况,直接拉升了茶叶生产成本。
5.法制意识淡薄,侵犯知识产权事件时有发生,虚假宣传、假冒伪劣、“排浪式”模仿行为突出,加强质量管理和法制监督刻不容缓。消费需求在差异化发展,但生产端同质现象严重,一定时间范围内市场热点产品,极易引发行业的整体模仿行为,造成热门产品短期内大量生产而过剩。“小青柑”的泛滥和各种假冒名山名茶产品的大量出现,提示我们必须时时警惕这种模仿型排浪式行为的死灰复燃。
三、对策及建议
2013年以来,茶叶消费分化明显,市场热点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因选择性差异,不同的产品、品牌、区域、渠道间的发展态势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轨迹。迎合着网络购物人群的需求,“社交电商”蓬勃兴起,茶产品品牌宣传“社交化”态势明显,“自律”和“主动互动”必将成为新的职业常态。我们有必要思考怎样创造全新的认知体系去拓展和占领市场,有必要思考如何抢夺消费者的时间以及如何使消费者的时间变得美好?我们的建议是:
1.拓展普洱茶利用的价值链和产业空间,延伸产业链。
要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茶文化、旅游、科研等融为一体,着力促进茶旅游发展,大力发展茶叶深加工及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衍生产品,开发新产品及功能性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外拓市场,促进流通,扩大出口;在消费区域、消费群体和提高人均消费量上下功夫,把古树茶、名山茶、小产区茶做到极致,带动大面积绿色有机茶叶向优品、精品发展,打好云茶绿色、生态、有机这张牌。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茶农增收、茶企发展为目标,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茶生态、茶旅游、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
2.善于智慧联动,尽可能精准捕捉顾客需求,在品牌建设和产品供给侧发力。要增强法制意识,避免跟风,杜绝假冒。充分捕捉和挖掘普洱茶一二三产业中的价值信息,利用沉淀在市场中的消费数据,预判消费趋势,借此优化要素配给、减少沉没成本,研制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
3.多点发力扩市场,要以全渠道思维方式,整合现有资源碎片化信息、摄取路径,尽量延伸宣传途径,向消费者生活的全方位拓展触角,增加区域间的多业合作,增强渗透能力。
4.在产销对接中,搞好精准服务,促进内生消费动力。
在线上,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台式机等进行多屏整合,根据不同输出途径,设计更有针对性的聚焦,实现品牌线上线下信息共享。在线下提供更为丰富、更有针对性的消费体验,确保消费者在不同渠道内的服务无缝拼接。要根据售后信息反馈,实施服务拓展,构建起贯穿消费行为的综合服务体系,增加客户黏度,帮助渠道建好消费生态圈。
5.管控和引导好舆情,依法依规做好云茶评价检测溯源工作,持续推进云南普洱茶诚信体系建设。
国家《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安全可追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可溯源、可追责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认监委、技术监督局于2017年颁布了茶叶追溯标准化方案。每个云茶企业都应该依法担负起责任,依托科技进步,自觉实现茶产品的溯源保真,从茶叶生产的上游、中游、下游和行业标准及规范入手,实现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追溯。为打造透明安全、诚信、放心的云南普洱茶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