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业二手市场,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赚我的信息不对称,让别人没钱可赚。好吧,以上是我杜撰的,其实这也是现在的二手茶商的普遍观念。我一直觉得营销/商业是你带给别人价值的同时获利,也许因为我是理想主义者吧。为什么突然说这个事儿呢?
今天无意之中看到“多抓鱼”这个产品,这个产品是以解决二手书籍的流通的一款产品。也许你会觉得二手书籍和老茶没有可比性,一个是耐消品,一个是一次性消费品。但我看到的其实是这个产品解决流通问题的方式和思考。方式方法依赖于产品本身,这个没办法直接借鉴,但是思考方法其实是可以借鉴和参考的。
现在的影响二手市场规模最核心的问题应该是流通问题,我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有几个人反驳我,他们是资深的二手茶商,他们觉得老茶的交易就是依赖于价格上涨和稀缺性,一款产品的流通影响因素真的只是价格的升降吗?我不以为然
关于影响老茶流通的主要因素,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有两个:
1、老茶的规范化识别和判断(能迅速的知道这个茶是不是可信的、品相如何、价格几何)
2、卖茶人/机构的信用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
对于二手茶商来说,其解决第一个问题的主要方式就是多年的经验积累。其实说得通俗的就是人工处理,完全依赖于人员素质水平。如果某个经验丰富的人走了,那这个人具备的老茶识别和判断经验也随之流失。其实想想,很多中国古代的产品技艺不就是这样随之流失的吗。
如果一个茶商要想拓展店面,就必须要有充足的人才储备。这种拓展和增值的方式不具备规模化增长,放在用户增长的角度来看,关键指标不可量化,纯粹的虚拟指标。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员储备,那就只能看到对方先自己一步了。
再来说第二个问题:
对于第二个问题,大部分的二手茶商在尝试建立品牌。品牌价值在哪里呢,更多的应该就是“不会太坑人”把。二手茶商成了茶油之间的中间商,但现阶段没有一个具备较大流量的茶商,所以整体的老茶交易市场和中国的茶叶市场一样,小而乱,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引导老茶交易市场。
对于二手茶商来说,他们主要的流量来源就是通过现有用户拓展用户群体。虽然也有个别的在做线上实时咨询平台,但有效流量指标很差。
对于个人茶商的信用评估,基本没有。哪怕这个人平时做的都是正常生意,拿的都是好茶,但如果你没有通过点对点的多次接触和交易,你是很难断定这个人的信用值。
在这其中,很多信用数据其实就流失掉了。当前这种信用机制做得比较好的就是阿里巴巴了,在阿里平台你怎么去判断一个机构/几个人的信用呢,通过多个交易评分的积累不就塑造出来了吗。
其实老茶的标准化识别是比较难的,涉及的因素也比较多,主要是以前的茶业产品标准化较差,这也是各位二手茶商大佬一直忌惮的。但哪一类的书籍才具备较高的价值呢,其实这个是需要通过多次的交易数据去判断的,茶叶也是类似的道理。
老茶交易中,如果一款产品被多次交易,那可能说明这个产品具备一定的价值。但这里有一个悖论,就是产品在标准化之前很难被大部分人接受,流通性就存在问题,交易数据也就无从谈起。但解决当前产品标准化不足情况下的产品价值问题,却又是交易数据。
一开始我在构想的时候,其实也陷入了苦思。但是转念一想,现在的新茶数据不就是未来的老茶吗,那随着现有新茶品的逐步标准化,识别和判断方面的信息将会更简单,更何况现在已经有区块链应用到农业和红酒方面的项目了(这几天还看到假大益的新闻,大益是不是也在考虑标准化识别的问题呢)。
继续说会解决老茶流通问题上,其实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行业内的人来说改变现有的观念其实就像扔掉自己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奖杯。
就拿最基本的老茶识别和判断来说吧,如果能够将这一套老茶识别和判断的经验产品化,形成标准化的判断方式,可能对现有的老茶交易市场引起天翻地覆的变化。
想象一个场景:茶油/机构新手想要收一款茶,但是自己不是很了解这方面的东西。如果打开某个A产品,按照识别体系第一步提交品名、第二步拍版面、第三步……经过几步/简单的一步就能确认自己是否可以信任这款产品、品相积分、价格几何,或者在某个平台查看这个人的交易记录和评分就能知道是否可以信任这个人/机构,那整个行业的产品流通速率会不会更高呢。
其实不管这一套思路是面向大众还是茶商自身使用,都会大大的提升效率。不管是茶商自己商业边界,还是整体的效率。如果这款产品成为一个模块化独立的产品存在,那么它在在产生价值的同时,为产品积累了流量和资源,同时也可以输出到各类机构和企业,这样的产品我觉得也不会太愁。
好吧,以上只是理想化的畅想,真正要实现起来肯定会遇到无数的问题。
其实关于流通问题,不仅仅是老茶,新茶的流通问题也同样存在。市场响应不及时、产品思路滞后、产品识别难度大等问题,大部分的茶企走的都是经销和代理,很难获取到自己产品目标用户的相关信息。其实我建议各位茶企可以尝试自己做一些线上运营,在做到不与线下渠道冲突的同时自己也能深刻了解目标用户的特征及行为,在运营的同时也许能给茶企不错的产品启示。
毕竟,产品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但,运营是以业务为中心的)。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