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到有些文章在写说不要紧跟国家政策,忍不住出来想说说国家政策的重要性,即使对于普洱茶当前这个受众范围较小的市场。
当前中国的政策大家都是公知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革。可是变革的程度可就不是所有行业都一致,毕竟有行业技术等各方面的因素限制。当前的茶行业是农业产业中一个比较落后的行业,在很多地方还是处于计划经济的恶循环,会出现诸如“做大产量”、“增大种植面积”等不合理的口号。在技术层面也比较落后,当前在产业化层面处于前端的也就只有安溪,其他很多地方还是吃老本。我们不能说产业发展必须要完全依靠政府政策,可是在当前发展不健全和不规范的阶段,如果要完全靠市场调整多少还是有些等不起,而且完全由市场调节回归正常的例子至少当下没有,就连当时罗斯福新政不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吗,扯远了。
我们再来看为什么技术层面上不去,当前茶行业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消耗”和“销售”缓解的断层,茶企已经完全将自己置于生产商而不是服务商。这其实就是一个荒谬的逻辑,可是也正是这个荒谬的逻辑让整个茶行业走向了产业化的通风口。
当前对过度包装查处力度进一步加大,当前茶叶各种秀包装还是因为“销售”和“消费”的脱离,而且在当前这种奇葩的生产方式还延续了这么久。正因为这种不合理的逻辑导致现在更多茶企将注意力集中到营销上,而不是市场和生产。要想真正的让茶行业健康发展,必须要纠正这种畸形的意识形态。
可是产业化的进程可就不是和以前那么简单了,这就要求茶企不仅要注重规模化、标准化,还要注重市场和品质,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注重营销。我不否认营销的重要性,可是没有品质和市场支撑的营销方式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对整个企业的长期发展、产业化毫无益处,甚至可以使其倒退。之前有人说回到品质时代,还有人说会到品牌时代,我觉得都不准确,现在是产业化的分水岭,所以是“品质+品牌”的时代。当前的茶企不能一味的做营销,还需要下沉市场做群体导向以及关注产业和国家政策,这次的中高端礼品茶的危机不还是国家政策直接引发的吗。不要说什么政策都比较超前,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该来的还是要来。要做一个合格的茶企你说不关注政策和产业趋势那绝对会笑掉大牙,甚至你所有吞进去的迟早吐出来。
我再来说近日发出的几个文件,差不多都是规范绿色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里面无一例外的都符合国家对农业产业品牌化和标准化的精神,而且对所谓地理标志产品以及品牌的市场价值进行规范甚至估算。最让我欣慰的一点就是要建立农产品信誉机制,这个在当前的茶行业真心很欠缺,而且近期在某些茶叶产区也开始实行可溯源系统,其实我认为当前实行确实有点难,不过至少能走一步就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