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企开始过冬了吗?
走过了2014年普洱茶市场的小低谷,之前一段时间,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网媒一路高唱着“崩盘论”,当然,事实最终会证明这也就是一阵风罢了,飘过即逝。放心,盘是崩不了的,普洱茶坚刚着呢!那历经百年,风骨犹劲,绝世独立的普洱精神,会与普洱茶市场同在。目前的低谷,尽管与国家的经济大环境有些关联,但是,市场自身的调整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市场在以无形之手来自主清理非理性的泡沫。
年末,珠三角的几场大型茶博会都表现出比往年更高的规格,大型展位、豪华特装,各种宣传活动,展会公司确实赚的盆满钵满。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似乎可以看出,茶企的茶不再那么好卖了。如果茶好卖,不需吆喝,数钱都忙不赢,哪有功夫大肆宣传?从而引出另一个现象,展会上多了很多新面孔,一些过去闻所未闻的品牌,都在华丽丽登场。这些企业,一部分是曾经普洱茶的幕后大藏家,现在转到前端来做品牌,有些是逐步靠卖老茶的钱来支撑新茶品牌的生产,有些则直接将老茶重新包装,当作新的仓储品牌来销售。另一部分则是“大资本入侵时期”的产物。
很多茶企都已经做好了“过冬”的思想准备,好歹之前有赚到过钱,物质储备还足够挨过,既然销售疲软,那就调整一下战略,用文化积淀一下,提升品牌的整体形象,过不多久再华丽转身。诚然,这对整个中国茶文化的提升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光做形象工程还是不够的,转变营销思维才更重要,过去习惯了赚快钱,现在要慢慢适应赚慢钱;要从单纯卖茶转变成卖服务、卖信息、卖无形资源等等。
再来说说“大资本入侵时期”的品牌,可以说,这部分品牌因为根基浅,抗风险能力较低,应该是目前最尴尬的一群。为了保证外界的大资本进入之后不会被撤走,企业只能想方设法把流动资金变成固定资产,于是大量在茶山买地、包茶园,建工厂、初制所,不管是否必要。在目前的行情下,投资者如果退出,只会血本无归,不得不继续投资。当逐渐明白普洱茶并非赚快钱的最佳投资标的物以后,就得学着耐着性子耗下去。但是,这些行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云南茶山环境的持续恶化,看看茶山上遍地开花的初制所,占用的土地资源不计其数,造成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破坏是难以估量的。
《普洱》杂志终于在众望所归下回归月刊,这一期,我们在纷扰的市场环境中,选择一种沉静的思索与追忆,《云南吃茶》为您展开一幅云南少数民茶俗的风情画卷,带着原始的野趣,依然鲜活并且脆弱。当大资本强势入侵的时候,能否想想这些鲜活的“民族茶俗博物馆”,他们需要存活在原本的环境中,而非光影交错的舞台上,否则无以传承!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