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的经济在转型,人们的心态在转变,普洱茶也不例外。常是暂时,无常是必然,故称为新常态。
今年的普洱茶市场释放了很多不同于往年的信号,人们感受到了市场的变化,从过去的眼光来看,这些变化似乎很大,但从大的市场规律来看,其实是必然,如果看懂这一点,不仅能更好的理解眼下的市场,看未来也有了更清晰的脉络……
龙头茶企:庞氏玩法出局,转型现代管理
今年导火索是某大茶企的降价风波,本来是借着风头找个台阶着陆的时机,但因为传播过广,怕把戏法说破,只能硬着头皮说没这回事儿,但错过这个调整时机,后面更麻烦。
其实作为前几年市场炒作模式的余波,通过经销商玩庞氏的手法,毕竟无法长久。在礼品市场萎缩,广告效应衰减的大背景下,如果不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在产品和客户体验上多下点功夫,这种模式恐怕坚持不了多久。经过这么多年市场的洗礼,谁都不是傻瓜,哪有那么多人接盘?要么转型成功,借着品牌的知名度来一次重生;要么淡出市场,没有别的选择。
中等品牌:加盟模式瓶颈,考验品牌信念
和大品牌纯粹的商业包装相比,有些中等品牌是有较好的客户体验的积累的,但无论产品市场认可度如何,品牌加盟的模式始终面临一个瓶颈。加盟店可以无限复制,但产品的品质无法保障。不用说古树了,那个在品牌做到一定规模后是必然放弃的,即使是小树或台地,因为山头的差异,如果要保证口感的一致性,产量也是有限的。如果扩大产量,必然面临品质的不稳定,这是中等品牌发展的难题。
这背后更根本的问题是普洱茶的原料来源分散,对于任何扩大规模的努力都是一种挑战。大部分品牌在利益面前选择用品质做让步,这也是很多初期不错的品牌扩大规模后逐渐衰落的原因,这里面如何站稳脚跟,一方面考验商业智慧,同时考验的更是品牌信念。
普洱茶兴起的背后,其实有一条大的主线。伴随中国经济的强大,中产阶级消费能力的增强,喝茶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模式迅速的扩散开来。这个趋势台湾,马来西亚等地已经印证,甚至二战后日本茶道的兴起也和这个有关。读懂这个大的主线,才能对市场有更深的理解。
在北京这种都市,除了马连道的茶商,有成千上万的“茶人”在通过朋友圈在分享销售自己的私房茶,实际上茶商和茶人的界限已经模糊,茶商也开始注重文化,而茶人则深入原产地,争夺优质资源。
过去我们的理解,这种小打小闹的模式似乎对市场没有大的影响,但如果我们理解未来商业的发展趋势,尤其是移动互联的风潮,就会明白,这种方式的占比将越来越大,人们需要个性化的服务。相对于大的茶企,普洱茶原料的分散对于这些茶人玩家绝对是福音而非劣势,原料的分散和差异性,客户需要个性化体验,这两者也决定了在普洱茶领域不存在大者通吃。
普洱茶的新常态——普洱茶未来趋势分析
互联网+:客户体验核心,带动新兴模式
互联网+是今年商业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但在普洱茶领域反而谈论的不多。这主要是大家的思维还局限在过去网上几十块老班章包邮的概念。那种靠以次充好,大量刷单,创造销售奇迹的做法无疑不再奏效了。互联网+普洱茶,绝对不是把普洱茶放到互联网上卖那么简单,如何满足差异化的客户需求,如何让客户对来源放心,如何提供时尚的玩法,这些才是“互联网+”为这个行业带来的改变。
在这方面,印度的“teabox”已经远远走在中国同行的前面,完全以客户体验为中心,把互联网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其实对于互联网来说,以山头的见长的普洱茶大有可玩之处,需要有互联网视野又有普洱茶专业知识的人来迈出这一步。
品鉴体系:价值体系重建,决定市场走向
多年以来,普洱茶领域始终有一块最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尚未完成,无论是存了上千吨茶的东莞老板,还是搞个几件玩玩的普通藏家,所有收藏的基础是建立在沙土而非砖石之上,这是因为普洱茶的品鉴体系尚未达成共识。既然什么是好茶还无法确定,普洱茶的价值评估就成了难题。
之前的香港体系,台湾体系,大马体系,到现在东莞体系,新派茶人体系,肯定会争夺话语权,好在现在信息流通的渠道畅通,过去那种仅仅靠忽悠洗脑的玩法影响会越来越小,茶友们会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在各种博弈中,相对客观,既接地气又具有国际视野的评价体系会浮现出来并最终引导未来的市场走向。对于目前的收藏者来说,品鉴视野的前瞻性尤其重要。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