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茶叶品种,具有独特的功效和地理特性。近年来,特别是03年至今,普洱茶借助港台庄家的炒作,依托于普洱茶独特的生理功能和投资收藏的属性,产业规模和产业收益以及利润不断增长,也遭遇了跌宕起伏的产业波动和冲击。而且其资本投资和运作手法也呈现出了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性,迥异与其他产业,尤其是投资金融化雏形越来越明显,这对于长期以来处于低水平和低端化组织运作,并且资本弱小,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和品牌塑造和定位模糊的的云南普洱茶企业来说,必将是巨大的压力和考验,所以研究普洱茶投资金融化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首先,从金融化的角度解构普洱茶的投资运作,为以后在学术理论上展开普洱茶相关方面研究打开突破。其次,在产业方面明确普洱茶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尽快进行生产和市场营销布局,抢占未来产业顶端和市场主导权,为将来激烈化的市场竞争奠定扎实的基础。再次,普洱茶金融化方面的探索将会对产业发展起到理论指导的意义,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更新,提高云南茶企的风险意识和抗风险能力。最后,也打开了金融市场和普洱茶产业的区隔,促进金融产业与普洱茶行业的结合以及混业化经营。
(二)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在金融范畴领域,李睿(08年)在运用期货模型详细解析了普洱茶期货逼仓和炒作作用机理,也在产业经济领域提出了建设性的投资手法[1];黄晓峰(07年)从股票交易市场的K线图为出发点详述了港台庄家的暗箱炒作的过程和影响,将普洱茶市场与股票的投资机理相结合[2];肖明超(12年)从经济学定律方面解构了普洱茶的投资增值和产业现状[3];张文杰(07年)从营销渠道角度分析了普洱茶的暴涨暴跌的幕后炒作[4]。其他领域,范丽丽(09年)从民族学和文化角度部分地解构了普洱茶的增值价值[5]。
这些相关反面的理论探索初步分析了普洱茶的投资和炒作的作用过程,从各自角度剖析了普洱茶的增值和投资的原因。但是,建立在金融学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解析普洱茶的投资作用机制的理论和对产业的投资和资本的运作指导研究则较少,有的一味夸大其投资收藏增值作用,有的放大市场风险,人为制造恐慌情绪;有的缺少客观的科学精神,逆市场潮流而动,主张消费品饮论调,逆市场而行,缺少客观中立的学术态度;大部分的论述也只是撩开了普洱茶投资金融化的冰山一角,并没有深入解析,而且很多受限于匮乏的市场信息,简直就是道听途说,对普洱茶的反复波动的原因妄下论断。因此,系统地重构普洱茶投资手法尤其是其金融作用机制就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对普洱茶投资和资本运作以及市场现状的分析,对普洱茶的投资金融化的相关作用机制进行了梳理,对产业方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本文采用市场调查和个案分析以及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在广东芳村市场和东莞各大储藏基地的参观访问,又考察和拜访了雄达等昆明茶叶市场,以及与下关和大益的经销商进行的深入的接触讨论,也走访了大大小小的茶叶旗舰店、体验馆,收集了第一手资料,并且在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沱之源、车间、天猫旗舰店工作了3个多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产销知识。并且以部分企业为案例分析其在金融化的投资手法上的建树和不足,文献研究的方面主要采取网上浏览,下载电子图书和文献的方法,以前人的理论数据成果为论据,对比论证,列事实,摆案例,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提出了普洱茶投资金融化的定义并深入地揭示了其深层次的原因和推动作用,接下来介绍了金融化投资的主要手法和作用过程以及相关案例,然后全面客观辩证的分析了投资金融化的利弊尤其是对产业特别是云南普洱茶企业的影响,最后从产业链、营销渠道、品牌定位和塑造和企业组织运作、行业联合、市场开拓方面提出了云南普洱茶企的应对之策和改进措施。
二、 普洱茶金融化的定义以及普洱茶投资具备金融化的原因
普洱茶投资金融化的定义:在普洱茶产业化投资(包括收购,生产,储运和销售等环节)中,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依托普洱茶的基础属性和外延,引入金融化的投资以及资本运作手段,以达到获得最大化利润和收益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一) 普洱茶独特的功效和地理性及其基础属性的宽泛和延伸,再加上08年12月1日的普洱茶地理保护政策的出台所致。
普洱茶作为饮品,具备独特的功效性,尤其对于减肥和降低胆固醇和动脉粥样硬化,消食去腻,温胃养颜具有极佳的效果。更具有与其他茶类差异性的是普洱茶种植培育于云南原始生态的地理环境,使得近些年追求生态环保的饮食和消费的人们推崇之至。 普洱茶不仅作为饮品,而且因为其依托于良好的仓储而口感愈佳的表现,其价值会不断上升,市场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03年的下关改制前的最后一批中茶牌圆茶当时售价仅为13元一饼,而现在市场价竟然在2000元一饼,同样的05年的下关甲级便装沱茶一条,,当时售价15元,现在市面价格疯涨29倍,达到了450元,个别地方甚至达到了500多元,而且随着年份的延长,良好的仓储其价格涨势更会愈演愈烈。而且市场上存在着大大小小的藏家的不断地累积和屯储,据报道,东莞民间普洱茶藏茶量破30万吨,新生代普洱茶按照一般情况分析,其升值空间每年在20%~30%之间,东莞一市的存储量达到了云南年产量的五分之一,每年将近有2万吨普洱茶运往东莞。毫无例外的是,他们的这种做法无不是在专业的仓储作用下来实现普洱茶价值的最大化,以期获得最大的利润和收益,这种投资仓储以求最大机会成本的做法也极大地推动了普洱茶的投资金融化。此外在08年12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了《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的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普洱茶原料只能是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并在云南省内的地理保护区域内生产的才叫普洱茶[6]。这个标准一度造成了普洱茶的稀缺性和供不应求。正因为如此普洱茶具备了理财产品和收藏产品的属性,这是普洱茶具备金融化的最主要原因。
(二) 普洱茶市场周而复始的上下波动产生的套利机会。
纵观普洱茶03~04年至07年的价格的大幅度飙升,以及2010年因为干旱和古树茶的疯涨而导致的新一轮上升直至今天,普洱茶市场呈现出了大起大落的波动态势,其价格波动比较频繁和反复,并且价格前景和未来趋势不容易预测和确定,这样投机者和投资者才会从价格的波动中赚取收益,而且其波动完全脱离了一般商品的价格波动的价值规律形式,而具备了类似股票市场的相似规律,这样就给金融化的投资手法和资本炒作手段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2000年至2008年初的大益7542的例子,大益7542是普洱茶中的标杆产品,是勐海茶厂生产量最大的产品。直至现在都是大家收藏的最大宗产品,也是普洱茶市场的风向标,选择7542作为例证具有极大的代表性,例图如下:
从2000年到2008年7542波动上升至顶峰而后骤降然后缓缓走高的整个过程,在这样一个往复波动的过程中,追高抄底的机会就会产生,无数的投资和投机的可能也就吸引众多的炒家进入。至此便出现了金融市场出现的手法比如,抄底,看盘 ,捂盘 ,惜盘,追涨,抛盘,这样的手段比比皆是,
导致茶市似股市,这是普洱茶金融化的重要原因。
(三) 普洱茶本身具备金融产品的载体特性。
一般来说金融产品往往是具备经济价值,可在公开的或非公开的,有形或者无形市场进行交易的非实物资产,主要有股票,汇票 ,基金,期货,债券等等,但是金融产品是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的虚拟化,它是依托于实物资产的,股票是依赖于公司的可以量化的资产份额,汇票是依托于实物货币的可评估的资产额度,作为金融产品的实物形态都具有可量化,耐储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的[7]。而普洱茶也具有如上的特征,可评估量化,耐储藏,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价值可以不断增长,完全可以作为优质的金融产品载体。14年东莞民生银行推出茶票理财产品,每一单位的茶票代表一定数量的普洱茶产品,依托年份给出了15%,25% 30%的年收益率,这正是普洱茶具有金融载体的最生动写照。
(四) 普洱茶与资本炒作以及金融产品的结合导致。
特别是近年来普洱茶虽然有着巨大的升值和盈利空间,但是也伴随着极高的风险性,因此普洱茶期货产品大行其道,期货产品的对冲效果对于产业投资者有保值保底保本的效果,而对于投资者又有着极高的收益空间,众多的普洱茶交易网站上如“普洱茶交易指导”,中国普洱茶交易平台每天都在推出不同产品,不同种类的期货交易产品,有期货现货,期货交易标准化合约,期货产品作为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其较强的杠杆性和风险性使普洱茶更加具备投资金融化的趋势。
(五)普洱茶产业渠道的分割破碎以及延长的产业链导致
长期以来普洱茶生产企业特别是云南本土企业往往满足于生产者的角色,对上游和下游的产业链和渠道缺乏整合,上游无法掌控毛料,下游缺乏销售分销渠道,这些关键环节却往往掌握在广东以及众多的台湾资本雄厚的炒家手里。比如鼎鼎大名的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既无自己的栽培种植基地,每年的毛料收购又缺乏有效的掌控,受限于整个栽培区的毛料价格的波动影响,往往被动行事。虽然掌控了一批毛料供应商,但是常常被卡脖子,特别是普洱茶市场大环境的改变,更是被动应付。其下游销售与分销渠道又掌握在凤江,松木庄园,茶博汇,中山英红,台湾飞台,万芳,岭南轩,瑞丰,重庆德轩龙等经销商手里,众多的终端渠道又被大大小小的代理商绑架,电商又被书呆子搅局,而经销商又分为一级,二级经销商,经销商下面又有专卖店,这样一轮轮的到手,自己又缺乏调控和强势的手段,给予了对方巨大的炒作空间。而更致命的是,由于自身的企业经营水平的低下,又加上07年~12年的长期的亏损,下关沱茶大量利润来源于定制茶系列,所谓定制茶,就是经销商提供毛料,由工厂代为加工,厂里只能获得一定的加工费 ,往往一饼只有5—10元之间,而加工的成品厂里如要销售,反倒必须向经销商购买。14年今天,下关沱茶12年为重庆德轩龙代为加工的红印系列(包括红印砖,红印罐装沱,红印503 ,红印小单盒,红印铁饼,红印泡饼)炒热时,由于其旺盛的市场需求量,下关沱茶天猫店只能一次次地向德轩龙进货,也不得不咽下其一次一次加价的苦果。这就是其产业渠道的不断被人分割,渠道的不断延长而自己又掌控能力不足的严重后果。更为可怕的是,作为行业龙头的下关沱茶是这样一个情况,更别提其他实力和资本弱小的企业了,长期以来的这种局面也导致了普洱茶投资的金融化局势。
(六) 普洱茶行业不断引入金融工程的概念以创新其投资和销售模式导致
何谓金融工程,金融工程就是创新和设计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或者解决不断涌现的新的金融问题,如由基础性的金融产品,如股票衍生的股指期货,将不同的金融工具进行新的组合创造出新的系列化金融产品,比如债券型基金是以债券为主体的,结合其他金融工具如股票、本票、汇票的一篮子的组合型金融产品,或者将金融市场的运作手段与其他产业机构相结合[7]。如广东东莞的天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引入类似金融交易市场的实时报价系统,一览无余地展示了普洱茶每天的最新价、涨跌额、涨跌幅、买入价、卖出价、昨收价、今开价、最高价,最低价等一系列数据,并且创造性开办了茶业银行业务,主要业务是代理散藏家的存储,主要是存量大,但是不具备仓储设施的客户,天得负责仓储,并且保证存储质量,而期间产生的仓储费用在加上管理费、服务费等相关费用由所有人支付,服务到期客户有两种选择:第一,所有人可以在支付完相关费用后,直接收回产品;第二,由天得旗下的拍卖中心负责拍卖,售后款项由天得收取一部分比例金额,余款支付给所有人。其次,茶叶银行还可以实行融资业务,主要是仓储良好的老茶,年份茶,号级茶,印级茶,公司依据真伪与藏家谈妥价格后,藏家可以获得融资款项。这种资本运作手法堪称金融工程的典范,不仅创造性地融入了分期付款,银行机构的融资业务,而且顺利地将库存成本转嫁给了储户,更重要的是将一部分信息透明化,初步具备了信息披露的雏形。而且近年来其他产业部门如东莞双陈普洱,云南则道也展开了相关业务,这种趋势也在不断带动普洱茶投资的金融化。
三、 普洱茶投资金融化的主要方法和和应用
在普洱茶大行其道的今天,随着市场的趋于理性和有序,越来越多的创新金融手法被引入,与原有的手段相结合,作用于市场和产业,产生了或积极和负面的影响,当今普洱茶投资金融化的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利用信息的不对称,通过对市场参与者的引导(或者误导),引起市场参与者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或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进行相关内幕和关联交易,以获得收益和经济收入。
03年到07年时,在普洱茶市场上掌握最大信息量的往往是一些不露声色的大庄家,他们不仅先期在港台炒过普洱,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上世纪末开始大量收购老茶,主要是99年的时候普洱茶在台湾炒糊了以后来到大陆的一些大老板,那时他们通过极少的资金量就控制了一大部分老茶,还有通过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自己的渠道销售能力控制了一批工厂。大庄家下面往往又有数不清的二盘手和三盘手,二盘手主要是一些大经销商,二盘手下面又有三盘手的参与,他们的合作像一张大网一样,牢牢地掌控左右了市场,因此他们先天性地具有巨大的信息优势,在加上一些专家学者的按图索骥,为老茶年份茶正名,还搞出了什么“品老茶,喝熟茶,藏生茶[8]”的概念,信誓旦旦地教人如何挑选生茶,熟茶,,七子饼,以及什么乔木级普洱茶,不知多少门外汉当成真理一样而顶礼膜拜。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做法确实对普洱茶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致使普洱茶迅速飙升逆势上涨。但是后期的负面效应则不可低估,市场普遍的信息的缺失必将致使市场行为充满盲目性和滞后性以及自发性,一旦市场风吹动,则极易引起市场恐慌,07年下半年的普洱茶瞬间跌破就是例证。
(二) 仿效金融市场的信息化的交易系统和交易模式,进行普洱茶投资。
特别是在2010年普洱茶缓慢复苏以来,普洱茶市场渐趋理性,各大交易市场着手进行了自己的信息化的建设,著名的普洱交易圈,以及云南普洱茶网和中国普洱茶交易网都在自家网站适时发布最新的价格和市场动态,各个企业的市场布局。尤其是普洱圈这家网站,每天都在发布大益茶的最新报价,以及比较火热的产品,并且对各家企业最近的以及将来的市场做出预测和分析,这不仅有利于引导市场的行为,而且对于规范市场行为,使得投资理性化,对于市场的稳定性的发展也大有裨益,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金融化案例。
(三) 直接将普洱茶作为投资和融资工具,以及以金融化的手法将产品销售出去。
勐海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出于产业扶持和对普洱茶市场前景的看好,开办了普洱茶质押贷款业务。2014年勐海县臻味号有限责任公司由于流动性不足,缺少资金,动用了库存千万的普洱茶,作为质押物,得到了贷款5百万元,缓解了企业的难题,这样的事例在勐海县已不再新鲜。据统计,从07年至今,勐海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已经为相关企业发放了2.5441亿元的普洱茶质押贷款[9]。云南知木普洱茶在先期推出普洱茶收益性产品后,现在又推出了普洱茶期货运作模式,这是一种典型的金融化销售手法,具体操作手法是在年前购买“原始100”
普洱茶后,公司在年底以加价30% 的手段进行回购,自从2010年推出后,有的藏家已经获利500%了。这种独特的销售手段不仅为企业赢得了利润,更创新了一种销售模式,非常值得借鉴。更重要的是,各家金融机构也不断推出另类的普洱茶理财产品,工行,建行,民生断断续续也在尝试这种新的业务,这种手法未来定会成为一大趋势, 这对于抵御和分散市场风险大为有益。
(四) 普洱茶的投资往往与金融衍生品,特别是期货进行有效的结合,以组合的形式和手段嵌入到产品中。
目前一些投机者,他们往往通过卖空期货,打压现货的手法来谋取利益,具体做法是购买几份甚至几十份的期货合约,并且是看跌(俗称卖空),而其对手方肯定是看涨一方,对于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投机者来说,他们往往通过购买一批现货,以低于市场价格抛出,不停地打压现货价格,迫使现货价格跳楼,虽然自身也会遭受损失,但是他又通过看跌看涨的利差弥补了收益。而看涨方是相反的运作手法,他是通过拉抬市场价格而获利。特别是近几年,这种手法比较常见,但是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手法,不仅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较大伤害,而且对于普洱茶正常的价格运行体系也造成了较大的干扰,而且往往会将金融市场和普洱茶行业两方面的风险进行相互连带影响,其后果不堪设想。
(五) 最新的手法是一些金融机构特别是证券公司打算将普洱茶产品证券化,然后上市交易。
主要是将普洱茶作为一个资产池,并根据资产额发行定量的股票债券或者基金[10]。由于其手法较为新颖,现在还处在理论验证和试点的阶段,故不再重墨叙述。
四、 普洱茶投资金融化的意义和弊端
普洱茶投资的金融化进程是未来整个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必将对普洱茶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也会遭受阵痛和冲击,出于唯物辩证的观点,我们必须加以分析和利用,趋利避害,必须一分为二的看待,首先说明其积极的意义在于:
(一) 金融化的投资炒作导致的市场轰动必然带来免费的广告和品牌形象宣传的效应,扩大了普洱茶的市场影响力,加深了普洱茶在消费者心中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普洱茶产业的规模以及产能的扩大,其产业的收益和利润的飙升令人瞠目结舌。
普洱茶在明清以及民国经历一段辉煌后,一直到上世纪末期,一直都是默默无闻,无人问津,整个行业一片萧条和惨淡,直到90年代是也只有300多家生产企业,并且生产规模小、效益差、利润薄,甚至在云南本省普洱茶都寂寂无名,中间的批发市场更是寥寥无几,北京的马连道茶市,03年时出售和批发普洱茶的只有屈指可数的五六家,其市场也仅在港澳台以及东南亚一带的狭小地域内,整个普洱茶产业一片暗淡。但是在进过金融化的类似于资本市场的利好消息的一轮轮释放,普洱茶的春天来了:
04年2月鲁迅和许广平收藏的普洱茶砖“百年清宫“在广州拍出了天价,仅仅三克普洱茶,竟然成交额在1万2千元;
由张国立捐赠给希望工程的一筒普洱茶在05年10月拍出了160万元的天价;
07年上半年普洱茶火热的时候,第八届普洱茶拍卖会上,一款众多明星签名的纪念茶拍出了28万的高价;
更具重大历史意义的是“百年贡茶回归故里” “马帮进京”“思茅更名”使得普洱茶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再加上大大小小的炒家,经销商的炒作,普洱茶价格不断上涨,产销两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值利润飙升。时至今日,2013年全年普洱茶产量达9.69万吨,增加1.56万吨,增长19.19%,均价上涨7.77元/公斤,增长12.06%,产值达69.95亿元,增加17.55亿元,增长33.5%。高端普洱原料春茶、秋茶的价格均比去年高约30%,有的甚至能达到50%。企业数量增加到了7000多家左右,一夜之间无数的普洱茶批发市场涌现,北京的马连道几乎家家在做普洱,在卖普洱,昆明的雄达,大商汇,广东的芳村更甚,普洱茶几年的发展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
(二) 引入或者与金融化结合,有利于投资的资本化运作的规范化和多样化。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现在普洱茶和市场乱象纵生,一片混乱,但是随着金融化的加深,普洱茶市场必将以金融资本市场为模板,建立一套规范可行的运作体系。近些年大大小小的普洱茶交易平台不断致力于信息的披露和公开,以为各个投资者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以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和自发性以及滞后性。广东芳村交易平台普洱第一圈,每天公布普洱茶市场最新行情,包括各企业的新茶,中期茶,收藏投资产品,各种茶类的批发价格,各种年份茶的市场价以及存货量,以及特价茶,未来行情;普洱圈经常性地公布普洱茶每日的投资行情,各个厂家和炒家的市场观点,行情布局以及价格行情,云南产区的气象情况,产销量,产值等等。甚至各类金融机构直接插手普洱茶市场投资收藏,2011年9月工行联合大益集团推出了首款普洱茶理财产品,运用金融机构比较成熟的金融结算系统以及支付方式规范了普洱茶的投资收藏[11].虽然属于个案,但是这种趋势的延伸和整合必然会对普洱茶市场的规范和游戏规则的建立竖立样板。
(三) 为普洱茶市场的行业和产业的规范和整合以及优胜劣汰的机制创造良好的机会
在金融化的投资和资本运作状态下,企业的运作能力和组织能力以及对渠道和终端的掌控力会受到极大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极具挑战,尤其对于一些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品牌塑造乏力的企业形成极大的压力。但是对于淘汰落后产能,整合整个市场,规范产品质量和建立良性互动的市场规范是一个极佳的契机。07年的普洱茶市场的起伏和下滑,虽然对整个普洱茶市场和产业来说是一场灾难,但是同时也导致了一批落后企业的退出,诞生了诸如大益、下关沱茶、七彩云南、勐库戎氏、黎明等一批名牌,也对一些存活的企业对市场和投资的运作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反思。而后普洱茶企业逐渐走进了规范化和条理化的道路,各个企业也加深了自己对市场和营销的开发和掌控,普洱茶产业渐渐向有序、有节、稳步的方向前进。
(四) 将普洱茶产业向纵深化规模推进,会直接导致普洱茶与金融产业直接挂钩,推动普洱茶产业新的发展局面。
普洱茶由于其越陈越香,以及随着良好的仓储而价值走高的趋势较之于一般的证券产品有着巨大的优势,因此备受各个金融机构的青睐,各种普洱茶金融投资产品不断面世,普洱茶也由产业投资向金融化的投资甚至直接与金融产业挂钩,这将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格局。这样做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普洱茶的外延和功能,而且对于分流一部分市场存货以及积压产品以降低市场风险有着较大的助益,09年国投信托推出了普洱茶信托产品,07年10月6日,马来西亚基金管理公司与茶商合作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普洱茶投资基金,全名称为“KSC替代投资基金(普洱茶)”,该基金是一个3年期封闭式基金,总规模为3亿元,首期推出金额为2000万元,投资名额为50名并且最低投资额为20万元,预计年回报率将达到15%,3年后保守估计将会达到50%。该基金接受海外投资者的申购定个人投资者的资产不少于400万元,机构投资者不少于2000万[12]。这种金融机构的涉足和插手的投资手法,不仅利用了其高明的资本运作手法,而且通过金融机构的风险隔离,风险控制以及信息披露的手段,可以极大地降低投资市场的盲目性和跟风性,抵御系统性的风险,这将极大地推动普洱茶市场的平稳、有序的运行。
(五) 创新普洱茶销售模式和渠道的拓展,对于普洱茶功能多样化的开发将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普洱茶其复杂的功能和多样化的金融投资手法致使众多的机构和法人加入进去, 茶企、收藏家、拍卖商、金融机构、经销商、终端商、国内国外众多的投资客都非常希望分得一块蛋糕,普洱茶的销售和渠道的宽泛将极大地扩展跨市场占有率,大益与工行的合作推出普洱茶理财产品,荣宝和天得积极从事于拍卖场,建行推出“茶立方壹号”理财产品,各类经销商和终端商积极展开收藏业务,这些不同的投资手段将推动分别设计了理财、古董、收藏的不同领域,这对于普洱茶为未来的营销渠道的新的开发和拓展将指明前进的方向,对于普洱确立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收益的增加起到带动性的作用。
尽管金融化的投资手法给普洱茶带来了不小的福音,但是金融化作为一把双刃剑,也在考验着整个市场,也会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其消极的影响也是各个企业和相关机构必须予以重视:
(一) 对于整个市场和产业充满了极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加剧市场波动,对于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带来极大的伤害。
虽然本世纪初普洱茶的发展特别是03年至07年的火热带动了普洱茶的狂飙猛进,但同样的是负面的作用也尤其不容忽视。06至07年上半年的暴涨,市场上不断地炒作导致普洱茶价格平均上升100%—200%,甚至部分茶品涨幅竟然高达10倍以上,07年的下半年却经历一番暴跌,价格大幅缩水,普遍下降达达到30%—50%,很多企业一夜之间倒闭清算,下关沱茶一蹶不振,遭受巨亏,毛料积压推积如山,负债达到9亿多元;中茶品牌知名度大跌,饱受诟病,一切原因起源于其07年的搅局,07年下半年的暴跌的罪魁祸首就是“中茶”, 自从96年昆明茶厂停产后一直到06年重新开工,期间都没有生产过普洱茶。更重要的是06年的3月份,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分公司重新获得了“中茶”的商标使用权,由于昆明茶厂其低下的生产量,又垂涎于巨额的市场利润,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分公司走出了自我毁灭的一步,竟然开始授权于其他厂家使用“中茶”商标,并将其批号分头字卖断,大量贴牌“中茶”泛滥于市,一时间市场投放2万多吨,导致了普洱茶的暴跌。时至今日,“中茶”商标都是普洱茶界伪劣假冒的代名词,不仅产品卖不上价,而且其市场地位更是难堪,实在有负于国字号品牌的称谓.。同时由于老茶年份茶的价格的抬升,市场上造假之风盛行,不良商人的催熟陈华,质量良莠不齐;一些所谓的文人知识分子也摇旗呐喊,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邓世海邓先生,在邓先生笔下,86年的班禅紧茶提前6年出现、福元昌的主人提前出生、67年紧茶改砖茶,只有下关生产,没想到在邓先生笔下勐海茶厂也掺和了进来;1972年才出现的铁饼硬是在50年代就早产了,可见邓先生真是“学术界之良心,产业界之福音[13]”,搞得市场真叫一个鸡飞狗跳,乌烟瘴气,他正是利用了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对于信息的垄断来忽悠市场。更重要的是,不少的炒家偏偏正是根据邓先生的所谓“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来取得投机的空间,一时间早已作古的号级,印级再现人间,无数的发烧友烧钱上当,无数的投资者趋之若鹜,最后市场崩盘时一片哀鸿遍野,普洱茶产业遭受的阵痛可见一斑。
(二) 导致行业定位的持续模糊化,将产业运作不断地复杂化和加大产业运作的难度,对于产业稳定性发展极为不利。
对于产业组织和运作来说,受到的外在和内在的影响因素越多,则产业的组织生产和发展则愈发不利,仅就企业的发展来说,普洱茶由于其多样化的功能和衍生的其他用途,必然对于产业定位的趋向持续地模糊和不确定,增大企业的运作难度,企业家的投资布局和市场的划分和公司决策必然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原因。金融化的投资手法必须要考虑由于各方面的连带效应,当然这个效应是相互的,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方面顾忌金融产业的风险波及到企业自身,拍卖市场的产品种类的选取必然要对企业的产销产生较大影响,各个炒家的市场行为也要加入到思考的范畴。目前比较普遍性的做法是往往通过做空普洱期货而打压现货套利,这必须应该引起各企业的重视。
(三) 冲击普洱茶作为品饮消费品的基础定位,导致普洱茶偏离其价值取向。
普洱茶作为一款饮品,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消费为主体,而收藏和金融化的投资不应该也没有必要过分夸大而占据主要市场,但是现实却是金融化的投资和收藏占据了主导地位。根据统计,珠江三角洲的普洱茶投资和收藏人士就有20万之巨,特别是东莞投资收藏量就占到了普洱茶年销量的五分之一[14]。天得双陈存量甚巨,预估达到了1万多吨,一些企业包括大益在大渡岗,七彩云南在广东都储存了大量的产品,这样的做法虽然对品质的提高有较大的助益,但是到期投放市场的存货必然会对新茶以及市场格局冲击甚大,存量愈多,其风险更大,而普洱茶不免被安上投机的恶名,长久以往,其饮用消费的地位必定动摇,沦为各个玩家的掌中之物,其独特的功效和功能化作用将会受到忽视。这样的风气正在蔓延,在各类宣传和广告中强调的往往也是其收藏和投资作用,什么能喝的古董,增值利器,这样的宣传无可厚非,但是传播太过就丧失其本来面貌了,这是普洱茶投资金融化最大的负面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 最可能的不利影响在于,对于处在资本弱小,规模化不足的云南企业,很可能丢失市场主导权。
在金融化的投资手法和炒作下,企业的资金实力和娴熟的资本运作手法尤其重要,而这恰恰是云南的企业欠缺的,除了个别企业外云南的企业普遍实力弱小,资本单薄,抗风险能力不足,往往沦为其他投资者的代加工基地。而普洱茶的金融化的投资主力主要是港台的一些资本雄厚,资本运作熟练的庄家,先期就在港台市场经历了长时间的运作,并且其可以调动巨大的资源和能力,下面的盘手和小弟众多,近些年广东的一些从事房地产,酒店,餐饮的投资者也参与了进来,他们凭借着做生意积累的人脉和资源,掌握了大量的渠道,旗下的专卖店代理商众多,有些区域独家代理商甚至垄断了市场,也往往被厂家顾忌。而云南企业由于起步晚,开拓市场的能力较差,也较为依赖经销商掌握的营销渠道。03年到07年当普洱茶火热的时候,众多茶企完全对市场的波动起伏无能为力,大益的7542沦为炒作工具,下关更是信息盲目,对市场完全是被动应付,对于市场的崩塌措手不及,遭受巨亏。对于话语权和控制权的争夺愈演愈烈。作为典型案例的天得茶业,不只是在储藏和金融化的领域在占据主导,甚至在抢夺品牌,在天得的储藏基地E仓,云南的众多知名品牌大益,下关沱茶的包装被赤裸裸地撕去包装,再包上天得的包装发送到其名下的专卖店,而天得到目前为止在全国已有20多家专卖店,虽然也在售卖其他知名企业的茶品,但是它始终在塑造自己的品牌,包括知名普洱卖场品普以及一品堂也同样在借助云南企业的产品在塑造和扩大自己品牌的影响力,云南企业如果不奋起直追的话,行业的领导地位和影响力不再,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
五、 云南省普洱茶企业将如何应对普洱茶投资金融化挑战(云南省境内的普洱茶企)
作为产业上游的云南普洱茶企业,不仅负担着生产,市场开拓的重任,更是对产业的发展和稳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金融化的投资手法实实在在地冲击和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企业自身来说,必须内修素质,外炼体质,做好准备,趋利避害,迎接金融化的挑战:
(一) 充分利用其积极的方面,主要是利用其巨大的广告效应和以及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断扩大产能,搞好品牌塑造和定位,积累资金壮大自身,为企业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金融化的炒作一个显著的作用在于其造成的泡沫化效果必能引起产业界和市场的轰动,虽有负面的影响,但是也对产业做了一次客观直接的报道,再加上媒体的鼓动和放大,的确是一次难得的契机。03到现在,普洱茶一次次的过山车似的波动和震荡,使得普洱茶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一批品牌也迅速成长起来,退出历史舞台的昆明和普洱茶厂重获新生;偏于一隅的勐海茶厂一步青云;早已不再是茶马古道的加工中心的下关沱茶一夜成名,闻名中外;制药行业的龙润参与了进来,天士力也不甘寂寞,投身普洱茶业。几乎一瞬间在原本只有300家企业的普洱茶到07年时就增加到了6000多家,仅就毛茶产值来说目前最新的数据就达到了近70亿元的规模。这样的机遇在普洱茶历史实在少见,云南的企业必须紧紧抓住这样稍纵即逝的机会,以及这些年普洱茶高涨的利润,壮大自身,争取在成熟的投资金融化时代来临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以后的发展和新的冲击做好资本和组织的准备。
(二) 高效地整合和掌控产业链渠道,缩短产业链和渠道长度,压缩炒作空间。
普洱茶被爆炒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为生产企业的云南茶企普遍性对渠道的开发不足,极端依赖于各个经销商和终端商的销售和手中的客户资源,产品出厂后,又经过不同级别的经销商的不断倒手,不断加价,不断被炒,价格虚高,风险愈来愈大,再加上自己资金不足,实力弱小,又常常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受制于突变的市场状况,上游被人牵着鼻子,下游又掌握在别人手里,给与了别人较大的炒作余地,这也是普洱茶投资金融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出于对市场主导权的争夺,云南企业必须转变思维,转换格局,力争上游,而普洱茶界的大益模式正是各家企业应该仿效和学习的。自从07年普洱茶泡沫破灭后,大益就着手进行了渠道革命和产业链的整合,或许时间更早,在渠道方面,大益创造性地将经销商转为配送商,公司与专卖店直接对接,渠道重点偏向于终端方面,省去了中间一系列的不断地倒手、加价,使得经销商的炒作空间被压缩,大益又通过对出货量,价格的掌控来影响市场,严格控制不良的市场行为。在产业链方面,大益不仅在巴达山、布朗山拥有万亩有机茶基地,而且大大小小的茶叶收购站和初制所遍布勐海县,而大益也拥有在生产方面无可比拟的巨大的技术优势,其营销和市场也掌握在自己手里,更重要的是大益14年开始了旅游营销的尝试,与雨林古茶坊争夺经销商和客源,并在巴达和布朗山上投入巨资来发展普洱茶旅游产业,其几乎将整个产业链囊括在其名下,极少受到其它方面的干扰和掣肘,拥有行业绝对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可以说,大益的成功就是源自于自己渠道和产业链的成功,这也是作为一个企业必须应该纳入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云南的茶企可以从产业链的低端开始发展,但是当原始的资本积累完毕后,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和品牌塑造,拥有自己的产业链和渠道,这才是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作为后进企业的和合昌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和合昌就是一个产业链和渠道整合的高手,和合昌没有自己的加工基地,主要是找工厂做代加工,自己主要是收购毛料和做好品牌的开拓塑造设计,以及渠道的维护和保养,省去了最麻烦最耗费企业精力的生产环节,和合昌这几年的突飞猛进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三) 根本上转换思维,加强自身企业的资本运作和组织能力,不断强化风险意识,洞悉市场脉搏,强化避险防险能力。
云南的企业似乎也有云南人一样的通病,那就是易于满足,享受安乐,不思进取,这是一种惰性思维,不加以改变则难成气候,也无法面对为未来的诸多问题。03到07年时由于产量的不足和普洱茶的新颖和新奇性,一度造成了市场的稀缺,造成了普遍的供不应求,那时处于卖方市场,企业的组织和资本的运作受到的市场考验较少。但是近几年普洱茶的发展已经渐趋理性,产能和产量也提升了很多,基本上处于了买方市场,利润和收益的增加就取决于企业的运作和对渠道的开拓了。而且,金融化的投资手法也越来越隐秘,传导机制也越来越复杂,涉及的行业也在不断延伸,企业的避险和抗风险能力也越来越重要,对于市场的预测和布局,以及产品的设计和技术研发能力也亟待提高。云南企业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应持续加强员工的培训,转变其惰性思维;规范企业组织机构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大技术投入尤其是功能化的研究,物质和资本也要尽量向市场和营销部门倾斜,尽快由生产型企业向产销型企业转变,如此才能在应对未来的竞争和行业的周期性的涨落。
(四) 加强产业联合,避免恶性竞争,提高行业协调和协商能力,抵御共同风险。
云南的普洱茶企业由于长期处在低水平,小规模的发展中,缺乏行业之间的协调和平衡。近年来产业规模扩大,以及后进企业不断加入,大中型企业之间,小型企业之间的市场、渠道、以及茶品质量的恶性竞争不断发生,大益商标在港被抢注,大益和雨林古茶恶性争夺经销商,一些低端企业压价竞争,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用烘青毛茶替代晒青茶,以取得成本优势打压竞争对手。更重要的是在港台粤有组织的炒家手里更是被各个击破,内部恶斗不止,长期以往,市场和行业的主导权都要花落别家。云南茶普洱茶企应该成立一些强有力的行业协会,做好自身内部的纷争的协调,建立自身的行业规范,一致对外,形成合力,最终掌握市场主导权和行业话语权,群策群力,抵御整个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五) 企业着力于普洱茶的品牌推广和品牌塑造,加大宣传,确立普洱茶消费和品饮的基础属性。
普洱茶未来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是来源于品饮和消费的推动,而绝不可以是收藏和金融化的投资为主体,前期的宣传和推广强调其独特的收藏和投资增值作用有利于产业的早期发展,未来普洱茶必须回归品饮和功能的本源,其他附带作用应该淡化,立足于品牌塑造和定位,加强茶文化的宣传,确立自己以消费为主体的受众,努力向消费者灌输普洱茶独特的功效和养生保健效果,这是普洱茶企业为未来需要着力的方面。
(六) 不断开拓市场,用广阔的市场消化普洱茶过剩的产能,降低市场风险
普洱茶投资金融化的手法导致目前其功能偏向收藏和投资化的囤积,这种潜在的风险势必将会对整个产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和威胁。但是另一方面,普洱茶由于其长期以来独特的制作手法和口感则不被中国以绿茶为主体的市场接受,
不过普洱茶近年的火热势必将产生广阔的潜在市场。但是直至今日,港台粤市场仍然占据极大的市场份额,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广阔的北方市场和中南、华东,西北则一直起色不明显,广大的亚洲市场,中国传统文化圈,直至欧美都应该是普洱茶力争占领的区域。云南普洱茶企业应该不断开拓市场,以品饮和消费作为品牌的定位,利用广阔的市场消化未来过剩的存货和产能,降低与日俱增的市场风险,增加企业利润和收益,确保云南普洱茶企的平稳快速发展。
(七) 加强普洱茶专业仓储化研究和应用,抢占年份茶以及老茶市场,争取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
普洱茶的专业仓储化研究是属于技术应用的的范畴,众所周知,储藏良好的普洱茶会随着年份的延长价格会不断上涨,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这种独特的属性正是普洱茶投资金融化的最重要的原因。而普洱茶是否未来增值的因素除了产品的品质外,仓储也是一个决定性的方面,因此掌握普洱茶仓储的理论和实践的制高点有利于获取最大的利润和收益。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再此不再赘述。而今,市场上充斥各种各样的存储论调,干仓说、湿仓说、云南仓、广东仓、大马仓,新颖的窖藏、自然仓,温度恒定的仓储、密封仓储、变温仓储,凡此种种,令人眼花缭乱,难有定论。云南普洱茶企想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以及占据老茶和年份茶的市场主导权,必须在仓储上多下功夫,实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探索出适合自身的仓储方法,争取实现品质和经济收益的最大提升。
六、 结束语
随着我国金融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创新型金融模式和金融产品的诞生,金融资本市场势必将影响到普洱茶常规产业投资形式,进而再次催生新的金融化的投资手法和以普洱茶为基础的独具匠心的金融产品,普洱茶行业将不断与金融产业紧密结合,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甚至成为相关系数极高的两个行业。现今,普洱茶存在的种种问题,如良莠不齐的质量标准,真假难辨的年份茶和老茶,以及不太容易进行资本量化的产品,还有仍然处在品牌塑造和定位时期的前产业发展阶段和缺乏约束力和有序性的混乱的市场,更重要的是普洱茶的科学研究的起步较晚,统一和严谨的学术理论的尚未建立,导致了金融化投资发展的存在着诸多瓶颈和市场对风险的防范仍然缺失有效的机制。这些问题,将长期伴随着普洱茶行业的发展,尤其对云南普洱茶产业来说,始终是悬着的达摩利克斯剑。
普洱茶未来最终将是以品饮为主体的产品,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推动,另一方面也是资本市场的完善和盈利性的提高所致,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长期损害投资者和上市圈钱的行为,导致了其他投资手段如房地产的畸形火热,普洱茶的热炒也受益于此 [15]。但是资本市场相对普洱茶的金融化投资来说,其证券化的形式不仅更有利于变现,而且流通性也极佳,这恰恰是普洱茶金融化投资的软肋。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进入到深度改革时期,其存在的不足和弊端被弥补的话,将会大量吸引民间资本的进入,分流一部 分普洱茶游资,普洱茶的增值投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但是,普洱茶投资金融化的手法将不会消弭,将会与普洱茶产业并存,并逐渐规范和有序化,成为普洱茶行业利润和收益的重要来源。
这两个趋势并不存在冲突,相反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不断促进普洱茶的稳定有序和快速前进。21世纪是茶的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世纪,埋没已旧,后续待发的普洱茶定然会随着生态养生文明的兴起而大发光彩,普洱茶的前途定然不可限量,作为时代的弄潮儿,我们有幸参加到这样一个过程中,将亲眼见证普洱茶的振兴之路,复兴之路,崛起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睿.普洱茶市中的逼仓机理分析[D]. 华中科技大学,2008.
[2] 王孟龙.普洱K线图[J].商界评论,2007,9(9):28-34.
[3] 肖明超.普洱茶的经济学解读[J].普洱,2012,24(3):44-47.
[4] 张文杰. 普洱茶:泡不开的“快消”策略[N]. 中国经营报,2008-04-28.
[5] 范丽丽. 是茶非茶[D]. 中央民族大学 2009
[6] GB/T 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S]
[7] 朱新蓉. 金融市场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 邓时海.普洱茶续[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9] 戴振华.6年来用普洱茶从银行贷出2.5亿[N].春城晚报,2014-01-24.
[10] 李敏.切摸把普洱茶“证券化” [N].中国信息报,2007-05-09.
[11] 范璟.工行私银首推普洱茶理财 最高年化收益率7% [N].21世纪经济化报道,2011-9-16.
[12] 梁宁宁.全球首个普洱茶投资基金成立 海鸥集团 KSC公司与投资者共筑普洱茶财富版图[N].国际商报,2007-10-16.
[13]吴疆.普洱茶营销[M].云南美术出版社,2010.
[14]郑少烘,高飞.我所知道的莞藏普洱[J].普洱,2013,13(3):46-48.
[15]郎咸平.财经郎眼[M].东方出版社,201
(文章来源于小小发酵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