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市场趋淡,在我看来,是个好事,传说中的洗牌,正在不知不觉进行。各家茶企,密谋不断,动作连连。有的跑到国外开产品发布会,试图让老外也喝普洱茶;有的四处派茶样,各种古树拼配、春茶发酵招数不断;有的重温历史,不断复刻历史名茶。无论怎样,都在为普洱茶的复兴奔波。而大滇飞扬,想来跟你谈一些最根本的东西。
好茶,是种出来的。而对于很多茶企来说,秉信另一个传说:好茶,是卖出来的。卖得好的茶就是好茶,销量好,能赚钱的茶就是好茶。众多的茶企,把90%以上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市场营销环节,却少见把精力投放到种植上来。然而,就在各种营销游戏的喧嚣里,我却依然注意到一些企业,开始了一种提法:全产业链。
在很多年前的大滇普洱训练营上,我一直在跟客户和代理商说,大滇一直在努力实施全产业链战略。而在孤独了几年后,我很高兴看到,终于有了同行者。在全产业链背后,必然会带来产品质量的提高,对普洱茶行业有着巨大的贡献。
首先我们来说说,什么是普洱茶的全产业链。
大滇号是从销售环节开始逆推的。要提供给消费者价格优惠同时高质量的产品,就要有好的原料和好的工艺。好的工艺要求我们必须有自己的精制茶厂(大滇弘诚茶厂)以及鲜叶初制厂(遍布各名山)。精制这个环节起初我们找人代工,但后来发现,我们的小批量,高品质,给别人添了很多麻烦。生产很繁琐,每批量不大,安排生产不易,这是代工厂给我们反馈的信息。同时,我们也觉得代工厂加工的速度和某些环节与我们要求不相符合,必须自己建厂。鲜叶初制所也一样。直接从茶农手里收购毛茶,对于要求不高的中低档茶来说,没有问题。对于顶级茶,就有很大问题了。工艺造成的损耗非常大。自建初制所,就成了必然。
那么,普洱茶的全产业链完成了吗?没有。建完初制所,发现了鲜叶的来源很成问题。我们所宣称的古树纯料,在大部分茶区都是混采的。要收到真正的古树纯料,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去茶地里坚守,看着茶农采摘,仍然不能保证100%。而且,每年鲜叶价格波动特别厉害。为了保证100%纯料古树以及锁定成本,在茶山买茶地或者租茶地,就变成了必然。由此,大滇进入了种植环节。
所以,种植、毛茶初制、精制、销售、售后服务(培训)就构成了普洱茶的全产业链战略。从大滇构建全产业链的过程来看,实施这个战略的目的是:
一、保证产品可以追溯到源头,解决知其然,同时也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历史上很多著名普洱茶产品,都面临一个问题,无法复制。究其因,都是原料的产地不够精确,工艺不够稳定。例如在印级茶时代,茶青原料大致分为版纳料、思茅料、临沧料,偶尔拼配出一个好茶来,再按比例拼配,所得结果大相径庭。原因就在于产地的范围太大,不能精确还原明星茶的配方。
建立全产业链后,配方里的原料可以精确到某乡某寨某片茶地,重新复原一个好茶的成功率大大增加。如果出问题,也很容易追溯到源头。
二、成本大幅降低
名山茶每年20-30%的平均涨幅让很多茶叶企业受不了。整个名山茶产业链的利润里,70%被茶农占据,20%被初制所占据,10%由零售商和品牌商瓜分。这种不合理的利益分配下,其实茶农最终会成为受害者。太多茶商开始做伪名山茶,真正的名山茶因为价格高企,有些时候销售反而很困难。大滇号自2009年起,就在各茶区承包或者购买古树茶地,自行聘用工人管理。虽然工费较贵,但的确抵消了茶区价格暴涨带来的负面效应,使得我们即便按照茶区毛茶价格出售成品,也能获得较好的收益。
毛茶成本降低的同时,销售成本也大幅降低。每年春茶还未开始,我们即完成90%以上的销售,许多茶预定一空,连样茶都不需要开。综合下来,实施全产业链,至少降低了50%的成本。传统茶叶企业上山去收茶,大体只能按照茶山毛茶价格收购,而寨子里的茶混采多,价格不稳定,使得太多想做好茶的茶商是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
看起来,实施全产业链有诸多好处,但是,我也见过实施全产业链加速了死亡的茶商。
(一)实施全产业链,强大的销售能力是优先保证
如果你还没具备销售能力,就去承包几百几千亩茶园,我基本上没看见你有任何活路。
套路是这样的,干茶制作完,卖不出去,求爷爷告奶奶去找各茶厂、茶商推销,被大刀砍价,最后发现,多收了三五斗的同时,多亏了几万元。增产不增收。大滇号的茶地分布在易武、班盆、贺开、新班章、景迈、邦东、困鹿山等地,每个区域多则数百亩,少则数十亩,自己能够消化。我见过许多搞基地的人都失败在自己没有销售能力上,苦不堪言,最后只能及早把地转卖或者转租。
(二)茶山管理队伍
要搞全产业链的企业最好先准备下管理基地的队伍和车辆。没有专业的队伍,最后只能看着你的基本没什么产出。
一、管理采摘是非常繁琐困难的事
茶区地广人稀,要找到人去采摘和管理茶地,非常困难。经常在采茶高峰期时,找不到采茶工,只能眼睁睁看着茶叶发老变成黄片。有专业的管理团队跟采茶工人稳定合作,是这个模式的关键之处。
二、跟茶山所在村镇维持良好的关系
我们在茶山遭遇了罚款,乱收费,很多潜在的成本和辛酸,只有亲自经历才能体会。
三、不搞全产业链,是死。搞全产业链,死得更快。
如果不具备条件强行实施全产业链,可能会把一个企业拖垮拖死。资金方面的消耗是第一方面,每个初制所至少百万以上投入,茶叶地少则上千万投入,多则上亿投入。太少不经济,太多管理不过来。资金不成问题的话,管理茶叶地的人员又是问题。所以,我看到了许多同行,真的去实施全产业链的话,多半活得不怎么样。我的评价是:还不会走路的小孩在学百米飞人跑步。反而是一些号称全产业链实际上只是做个幌子的企业活得比较好。
大家之所以需要举着这个全产业链的牌子,无非是想告诉客户:我的茶来自自己的茶园,更真更靠谱。但真正要去做,的确是知易行难。要想确认是不是真的实行了全产业链,只需跟着厂商去收茶就行了。有些茶商搞一片地来做做样子,就算很不错了。春天在茶山呆上半个月,等潮褪去的时候,你再仔细观察下到底谁在裸泳。
全产业链,需要投入上亿的资金和非常多的人力;全产业链,意味着实力和能力。可以关注,但更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自己的资源是否可以达到。走急了,可能死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