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下旬,云南传来令人不安的讯息,一场席卷全国的寒潮,让地处热带的滇南茶区下起了冻雨,看到高山上的古茶树满披冰挂,真真是触目惊心。随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报告印证了初步的判断,云南茶区受灾最为严重,缺乏低温抗冻能力的茶树遭受了严重的冻害。据初步统计,云南茶园受灾面积170多万亩,成灾30万亩。尤以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山、南糯山、勐宋、巴达等古茶山遭受严重寒灾。单是一个南糯山,茶园受灾面积都在8000亩以上,其中接近半数为古茶树。这让人不由感叹古茶树命运多舛,春天即将来临,古树茶的明天会好吗?
新常态经济形势下的市场走向
刚刚过去的2015年,就连普通的民众,也都记住了一个新的经济学词汇“新常态”,经济的走向事关每个人生活,从未如此这般牵动人心。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全国茶业行业正在经受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于普洱茶来说,两个小小的注脚也许最能说明问题。犹记得前年的时候,赚得盆满钵盈的茶农晒钱引发的热议。仅仅是过了一年的时间,面对不断下行的市场,茶农开始了自救,一场清理古茶园随意挂牌的行动,再度引人关注。从晒钱到摘牌,巧合的是都发生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县贺开茶山邦盆寨子。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就连位居古树茶源头的茶农,都已经感受到了市场的寒意。在普洱茶市场的终端,茶商的遭遇显然要严酷得多。2014年,广州芳村茶城茶商罢市掀开了冰山一角。一年过去,茶商罢市的风潮由南向北波及全国,武汉的一品天下茶市,郑州的唐人街茶城,茶商拉出条幅,集体罢市,要求租赁方共同渡过难关。在北方普洱茶最大的市场集散地北京马连道茶城,茶商纷纷选择用脚投票,关门撤店,一时间往年热闹非常的马连道在年关将至的时候格外冷清。云南产地茶山上的茶农,从晒钱到摘牌;全国各地的茶商,从罢市到撤店。这两个注脚引发了对2016年云南名山古树普洱茶的市场猜想,新常态的经济形势下,2016年,名山古树普洱茶何去何从?
对云南名山古树普洱生茶的推崇,也是从港台席卷大陆。从1995年台湾师范大学的邓时海教授与云南的陈露云女士联袂推出的南糯山、景迈山古树普洱云海圆茶,到台湾的吕礼臻与香港的陈国义订制的易武古树茶“真淳雅”等等,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邓时海教授有个有趣地说法:“普洱茶版块移动学说”,倘若以经济的发展为参照,便不难发现,这一说法也可以解释普洱茶消费市场的转移,从香港到台湾再回归大陆,从南边的广东省到北边的河南省,从一南一北一中的芳村茶城、马连道茶城到郑州各大茶城,普洱茶消费市场的转变与经济的发展完全符合。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普洱茶最主要的消费市场就是南方的广东省、北方的河南省、山东省。从城市来看,能够具有茶城集聚效应的也是广州的芳村茶城、北京的马连道茶城、郑州与济南的茶城。之所以较少关注浙江省、江苏省,与这两个省份作为中国传统绿茶生产的金三角核心地带密切相关,其市场消费习惯仍然以绿茶为主,普洱茶市场有待开发。一个有趣的现象也说明了这个发展趋势,原本活跃在港台的普洱茶商,也纷纷到大陆来发展。如台湾的石昆牧到了北京,香港的陈智同到了广州,香港的何景成到了深圳。这些人曾经都是普洱茶市场的大佬,他们的选择自有作为茶商的商业敏锐性。而广东的普洱茶商更是响亮地提出“南茶北销”,大举进军北方市场。作为云南普洱茶三巨头之一的中茶,更是在2015年将两款最具明星效应的产品,中茶红印生茶、蓝印生茶的首发仪式放在了北方的河南郑州市,并大获成功。
茶产业变革下的市场走向
经济视角有助于对茶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审视,以期对未来市场走向作出预判。而普洱茶市场的走向,则与茶产业的变革紧密相关。茶树的种植隶属于第一产业农业;茶业的生产加工现在归属于第二产业工业;茶业的流通贸易属于第三产业服务业。我们的整个茶产业都处在剧烈变革过程中。回顾过往30年的发展,中国人一直笃信“价廉物美”,这其实是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上的,走到今天已经难以为继。“价廉物美”已经退化为“价低质次”,这样的产品难以满足国内市场主流消费群体的需求,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茶产业正在经受的剧烈变革缘由于此。单就普洱茶产业来讲,自1995年始,从港台茶商开始零星订制名山古树普洱生茶开始,已经开启了一场产业革命。后起的广东茶商,部分抓住了这个机遇,通过向勐海茶厂进行产品订制,才有了市场后来热捧的“绿大树”“白菜”等系列名星产品。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上半年,在资本市场部分热钱涌入普洱茶领域的推动下,普洱茶整体价格上涨了三倍。当年郑州一位茶商,卖铁观音辛辛苦苦积累下的300万元,在大益7542每件价格达到18000多元的时候,吃进去一批货,然后眼见着每件茶的价格继续疯涨至26000余元的高位,到了2007年下半年,还没等回过神来,又一路狂跃至3000多元一件,被深度套牢。这种不分品牌、品质的上涨行为,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至2007年下半年,整个普洱茶市场一片哀鸿遍野的情形。同两个关系好的大哥一起喝茶,其中一个幽幽地说:“我有50吨普洱。”另外一个大哥说:“他没有我的多,我有100吨。”眼神里都是不尽的落寞。更有一个普洱茶商,喝多了几瓶酒,搬个凳子,坐在店门口失声痛哭。
细加考量不难发现,2007年至2015年,以名山头古树普洱茶为带动,普洱市场的热络,本身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经济发展的模式,属于粗放式的野蛮生长。以冰岛为例,每年古树茶的产量在5吨左右,市场上到处都是冰岛,有人估计不下3000吨。自2011年起至2015年,笔者每年春秋两季深入云南茶区,亲眼见证了名山古树普洱市场的发展……
有人悲观认为:名山古树普洱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这显然是不对的,名山古树普洱生茶的品质优异的属性未变,问题的关键在于其品质、品牌和声誉的重塑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需要茶农、茶厂和茶商的共同努力,这是一场大规模的淘汰赛。产地的茶农主动摘除古茶园的挂牌,普洱厂家坚定不移地保障品质,销区的诸如郑州唐人街茶城降租与商户共渡难关,上游、中游、下游的共同努力,正在促使名山古树普洱生茶回归正常的价值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