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行所见不得不说的内幕
为期十余天的云南访茶之行结束,有几句话不吐不快。
每年泼水节后,春茶价格渐趋稳定,也是一年行情走势初见端倪的时候。但从今春各大山头、上游厂家的异常表现来看,普洱茶产业的下行态势仍将持续,终端销售乏力、现金流短缺、转型困难正日益勒紧厂商的脖颈,部分茶企已经尝到前两年盲目扩张的苦果。
1) “名山名寨”寄望卖高价,今年没那么容易
2016年明前茶刚出来,老曼峨茶农对外开出的价码是1300元/公斤(毛茶)。近日,报价已滑落至600元-800/公斤。一位不愿具名的茶农告诉小编,除了一些散客偶有成交,多数以往重点开发老曼峨茶品的厂商都在观望。茶农手上尚有大量毛茶积压,如果卖不掉,雨水茶上市以后就更叫不起价了。
据小编了解,某主打“高端路线”的品牌厂商设在老曼峨的初制所今春未收购一斤鲜叶,原因在于单方面大幅压低了收购价,遭到茶农的一致抵制。但那些寄望于卖高价的茶农,显然不知晓外面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而在老班章,入春以来进寨子“朝圣”的散客络绎不绝。当地茶农称,春茶采制高峰期,每天进来的散客都在千人以上,但“看的多,买的少”。4月下旬,小编在老班章走访时发现,茶农家里的头拨春茶大抵都有存货,每家一二十公斤还是拿得出来。春茶报价在4000-4500元/公斤左右(注:陌生散客可能不是这个价)。部分茶农甚至还有去年的春尾茶待售,开价3500元/公斤。
在“炙手可热”的薄荷塘,今春一公斤鲜叶被炒到2500元/公斤,在业内已尽人皆知。据一位参与抢茶的北方茶友透露,头拨春茶采摘时,来自各地的数十位玩家驻扎在寨子里等着抢货。由于薄荷塘的产量太少,茶农都不报价,等着买家开口叫价,“价格就这样炒起来了,大老远赶过来,不抢一点货感觉亏了似的。”
事实上,所谓“名山名寨”在一些厂商的刻意鼓吹之下,在2013、2014年确实维持了一段时间高价。2015年,包括老班章、冰岛等一线山头在内的各大“名山名寨”春茶价格已有所松动,今年再想维持前两年的高价位已不可能。山头原料价全线下跌,以薄荷塘等个案来衡量普洱茶行情,显然是一叶障目之举。
在缺乏炒作厂商托市的大背景下,未来两三年内,“名山名寨”茶价维持相对低位将是客观存在,茶农指望逮“水鱼”也只能靠运气了。
2)厂商危机四伏,库存压力猛增
按照惯例,每年春季茶博会开启前夕,茶企都会推出若干款当季新品,以抢占市场份额,推广品牌形象。但今年直至4月底,却鲜见新品面市。勐海某知名茶企,开年以来仅发布了一款产品,显得十分反常。而一些曾经发展势头不错的厂商,甚至已经在忧虑工人的工资问题了。
2014年下半年普洱茶市拐点到来,品牌专营店关店潮此起彼伏,依靠不断发展线下合作商铺货分钱的传统模式已很难奏效。部分厂商盲目砸广告、请明星、拓基地,非但收效甚微,也掏空了企业多年来的积累,一些“步子扯得大”的厂商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在走访勐海八公里的茶企时发现,原料库存积压现象十分普遍,一些茶企即使两三年不收料也够维持运转。终端库存压力波及上游,厂家对新品开发越发审慎。令广大茶企进退两难的是,若开工生产,成品要比原料更难卖;若按兵不动,一大帮工人又不能白白养着。面对生存压力,相当一部分品牌厂商不得不承接代工业务,靠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勉强维持日常运转。
问题是,终端老茶与上游原料库存逐年都在增加,如果找不到消耗突破口,企业终有不堪重负的一天。
在小编看来,今天各大普洱茶企面临的问题,依然是行业痼疾的延续——投资、炒作、类金融化操作,厂商都希望走捷径,赚快钱,却从未正视过普洱茶自身的食品、消费品属性;大家都在寻找合作商,却非寻找消费者。跳不出炒作升值的怪圈,茶企不可能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尚在逆市徘徊的茶企如何转“危”为“机”?请先回答:你家的茶是不是用来喝的?搞清楚了产品的属性问题,一切便迎刃而解。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