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期茶”,是以原产地十年老厂的专业库存为依托,其大部分是存在云南的厂家仓库里,由于地理气候的缘故,即便不人为控制温湿度,其也是最典型的干仓茶。这些老厂的掌门人许多都是出身与勐海、下关与昆明等传统大厂,可谓根正苗红。由于机缘巧合,这些大厂曾经的技术骨干,早在88青之类的干仓概念流行之前,就接触了最纯正的干仓茶,许多茶的年份要比88青久远得多。这是因为,这些大厂形成了一些优良传统,比如每批茶叶都要留茶样建档,这样主持拼配工作的核心骨干,比如原勐海茶厂技术副厂长董国艳等人,就能经常品鉴审评摆放了几十年的干仓茶样。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普洱茶在2003年兴起之前,新茶不值钱,当年生产出来只出部分,要摆放三到四年才大规模推向市场,而且这些大厂注重老料储备,许多新茶都按新料拼老料的方式生产。
盘点大厂的那些传统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将大厂传统概括如下:
首先其存放在云南的老料、样茶与成品,都是干仓茶。
其次其交易模式为“藏新茶,卖三到四年的茶”,这些茶厂家藏一部分,更多的是藏在香港大商家的仓库里。当时,普洱茶不值钱,藏在香港的普洱茶许多就随便摆,许多放坏了,有少数存放得好,这就是88青之类干仓茶的滥觞。由于香港人有喝老茶的习惯,有人做假加速茶品转化,或者无意放坏了,这就是湿仓茶的由来。香港喝普洱茶至少有上百年的传统,一些专业茶商积累了数十年的藏茶经验,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港仓等于湿仓茶,用香港纯正的藏茶技术存放的茶,只要仓味能退干净,也是好茶。
最后注重原料仓储建设,有新料拼配老料的优良传统。
一言以蔽之,以勐海茶厂为代表的大厂传统就是尊重“越陈越香”的传统。其放在云南的茶都是干仓茶,存放在香港的茶就是港仓茶。港仓茶比较复杂,既有仓退得好的纯正港仓茶,也有劣质的湿仓茶,也有极少数的干仓茶。由于,云南与香港两地的气候,尤其是温湿度不同,在香港存放一年的茶,相当于在昆明放三到四年,在香港放三四年的茶转化得已经非常好了,昆明也许要十年左右才有明显变化。而勐海的温湿度介于香港与昆明之间,转化要比昆明快些,但比香港慢些。因此,茶叶放在高温高湿的广东、香港,三四年就可以大规模推向市场。而以云南干仓存放的标准,至少要八到十年才大量上市。
追捧新茶的财富密码
接下来,要谈谈为什么大厂卖旧茶的传统,会转向市场上纷纷去追捧与炒作新茶。
普洱茶由于长期不值钱,消费人群有限,产量很低。2003年普洱茶热起来之后,突然放大的市场需求,造成了产品供不应求的现象。茶叶一天一个价,本来数量就很少的放了几年的茶与老茶,变得奇货可居,奇高的价格,将许多新入行者拒之门外,其转而去追捧新茶。随着要新茶的商家越来越多,而厂家一下子生产不出那么多货,也只能惜售,这样一来继老茶之后,新茶也变成炒作的标的物,许多人通过囤积新茶赚了个盆溢钵满。由此,大厂与大订制商抛弃了卖三到四年旧茶的优良传统,转而把刚生产出来的新茶大量推向市场,而许多商家也对之趋之若鹜,纷纷到新茶市场淘金,将新茶价格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与此同时,老厂纷纷增加生产线,上产能,而新厂也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同时掀起了原料大战,疯狂收购原料,老挝、缅甸料拉来不说,连四川、贵州与福建原料也大规模进滇,普洱茶的产量在2006到2007年被急剧放大,变得严重的供大于求,另一方面茶价炒得太离谱,击鼓传花的游戏玩不下去,最终于2007年6月份宣告整体崩盘。
2009年普洱茶初步恢复元气,2011年进入了快速增长期,2013年到2014年春天变得疯狂。在这新一轮的行业周期里,推动市场狂飙突进的还是新茶。与2003年到2007年的上一轮扩张期,只要打上普洱茶三个字的新茶都不愁卖不同的是,这一轮的扩张靠的是山头纯料与以大益为代表的品牌茶。这是普洱茶的小盘时代,大盘玩崩盘了,许多聪明的厂商转而去玩以古树茶、品牌茶为代表的小盘,又一次凭新茶赚了个盆满钵溢!
由此,新茶与老茶市场自2003年起就分道扬镳了十余年。新茶是市场的主流,老茶是少数人玩的奢侈品。但有趣的是,这些新茶能卖高价,很大程度上是打着收藏升值旗号的,也就是说许多茶买了不是为了喝的,而是用来投资赚钱。其最好的投资教材,就是那些价格翻了十倍,甚至几十倍、上百倍的老茶神话。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边是新茶交易火热,价格节节高,另一方面是商家藏茶、家庭藏茶的兴起。在2003年以前,都是厂家与专业商家在藏茶,总之都是专业人士在干专业的事。而2003年到2007年,是业余人士在业余藏茶。留在云南生产厂家仓库里的毛茶与产品不多,大量的新茶被抛向市场,进了商家与藏家非专业仓库。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就是,东莞取代香港成为普洱最大的仓储高地。
2003年到2007年,是普洱茶快速盲目扩张期,许多产品都是粗制滥造,重量不重质,加上许多商家与藏家都是新入行,缺乏专业的选茶与仓储知识,加上投机获利心理驱使,导致以东莞藏茶为代表的这一轮仓储热,陈化到现在的茶品良莠不齐,大多质量一般,精品不多,许多茶没有多少存放价值,放坏的茶也不少。这一阶段还流行做仓,也就是学习港仓的末流——人为制造湿仓茶,将新茶拉到广东摆个三四年,再拉回昆明退仓,冒充老茶,牟取暴利。
2008年以后,普洱茶进入了“伪品质”时代,也就是说整个行业比较重视品质,但许多厂商在钻品质的空子,比如以次充好,其典型就是冒充名山古树纯料。还有各种篡改普洱茶传统工艺的出现,前发酵盛行,于是红茶化、乌龙茶化、黄茶化、绿茶化的普洱茶充斥市场,这些普洱茶现喝还行,但没有存放价值。许多消费者被误导收藏这些没有存放价值的普洱茶,市场的乱象可见一斑。
新茶要回归越陈越香传统
尽管2009—2014年这一轮普洱茶扩张期,出现了许多行业乱象,但就整体而言行业进入了专业化运作时期,推动行业精细化进程,在选料方面越来越精细化、高档化,不再是简单地分台地与古树,而是要分台地、生态与古树,而古树不再是笼统的茶区,而是细分到寨子,寨子里的不同片区,片区里的单株。而初制工艺得到空前提升,手工炒茶盛行,与上一个阶段大家疯狂建精制厂不同的是,这一轮大家热衷盖初制所,用紧挨古树茶园的初制所来证明自己掌控源头的能力。在精制方面,引入了食品企业、药品企业的先进理念,在清洁化生产、绿色能源利用、技术研发、新设备的投入、产品研发等等方面寻求突破,与现代生产企业接轨。在仓储方面,生产厂家重新注重原料与产品的战略性收储,而市场上也出现了大量专业藏茶的商家与消费者,其代表就是东莞由业余藏茶向专业藏茶的迈进。到了2011年,行业出现了仓储品牌的提法,这标志许多人认识到行业未来的竞争高地,新茶是一块,但年份茶是更大的一块。
由此观之,2009—2014年行业整体进步是主流,其最大的贡献在于专业化、精细化浪潮的兴起,喻示着普洱茶行业不再是一个低水平的初级行业,进入了纵深发展期。其弊病也是显然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次充好,名山古树茶满天飞就是其乱象;二是名山茶、品牌茶过度炒作,一些新茶价格炒得离谱,不但极大透支了后期升值空间,也让消费者望而生畏,背离了茶叶品饮消耗的根本属性;三是各种前发酵工艺的大量出现,许多茶叶不能越陈越香,偏偏这样的茶以高端古树茶的名义大量进入收藏市场。
要避免新时期的弊端,就有必要重拾大厂的传统,也就是让狂飙突进的新茶运动重新回到越陈越香的轨道,一方面发挥其专业化、精细化的优势,另一方面不要把新茶的价格炒得太高,而要让其价值在时间的长河里有节奏的逐渐绽放。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市场认清前发酵工艺的弊端,回归建立在“后发酵”基础上的正统工艺。我们可以改造与提升传统工艺,但不能把后发酵连根拔起。
新茶与老茶,如同两个世界的人,十余年来分道扬镳,渐行渐远。老茶离行业大多数的人,以及消费者太远,要不是觉得高不可攀,要不就是觉得水太深,敬而远之。而“中期茶”是伴随行业里的许多人一路走来,从2003走到2007,又从2007走到今天,它们曾经是我们熟悉的新茶,如今是散发陈香,品饮价值高的多年老友。它们就静静地待在我们的身边,泡开一段尘封数年的往事,在茶汤里叙说普洱茶陈化的无穷奥妙。而“云南中期茶”又是“中期茶”的优秀代表,就让它充当连接新茶与老茶的桥梁,在新时期让大厂传统与新茶的传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让高举专业化、精细化大旗的新生代普洱茶,纳入越陈越香这一经典体系,先是变成中期茶,然后变成老茶……
中期茶的崛起:行业主流交易模式的变迁
前面我们说到,以勐海茶厂为代表的大厂传统,就是尊重越陈越香的传统。但其也有时代的局限性,普洱茶长期作为价廉物美的商品在生产,虽然茶厂有一整套严谨的生产体系,但在成本控制下以品质稳定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为主,而很少介入中高端产品的开发。2003年以来,普洱茶成为时代的宠儿,在中高端市场扬名立万,这样普洱茶的附加值得到不断提升,进入了专业化、精细化与个性化的运作时代。怎样将老传统与新做法很好地结合起来,创造新时期的普洱茶越陈越香标准,是迫在眉睫的事。
“云南中期茶”就是老传统与新做法高度融合的产物,对其核心价值进行梳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前的普洱茶行业转型升级之路该怎么走。
以勐海国艳茶厂为代表的云南中期茶,大都是2003年之后生产的,其诞生的年代,行业已经摈弃了“卖年份茶”的主流交易模式,纷纷去追捧新茶。而国艳茶厂之所以会留下千吨的中期茶库存,乃是其掌门人董国艳出身于勐海系,曾经担任勐海茶厂技术副厂长,长期主持勐海茶厂拼配工作,对大厂的传统价值了然于心。于是国艳茶厂没有盲目去跟风,而是卖新茶与建库存并举,将卖新茶赚来的快钱大量投入到战略性收储优质毛茶上。几年下来,仓库里满当当的老料与年份茶成为国艳最大的财富,国艳可以在新料里拼入老料,极大提升新茶口感,也可以用不同年份的成品茶吸引客户与消费者。
在厂家纷纷卖新茶的这十余年,很少有厂家像国艳这样苦心孤诣去构建千吨级库存。这就造成了大多数厂家手里只有新茶,而年份茶在商家与藏家手上。到了2012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厂家醒悟过来,用精细化的选料与工艺做出来的新茶虽然好喝,但消费者老喝新茶也觉得单调乏味,加上频繁大量饮用新茶也不利于健康,而且价格不断高企的鲜叶与毛茶价格,也在压榨新茶的价值空间,价格太高消费者也很难买账。而有年份茶的企业,一方面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有战略储备打底,能更好地抵御市场行情的波动,而且可以“以老带新”的方式打市场组合拳,从而为企业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于是,2012年起,厂家纷纷注重仓储建设,有的甚至提出要建仓储品牌。这标志着,行业交易模式的一大轮回,即由片面追捧新茶,进入了新茶交易与仓储建设并重之全新格局。
我们知道,从建仓到产品大规模上市,至少要三到四年,多的要八到十年。如果要打“云南存放的干仓茶”之概念的话,至少要放六年到十年。这样一来,2012年,甚至之后才布局仓储的茶企,其到目前为止仓库摆的都是四年以内的茶,也就与目前最为火爆的中期茶交易无缘了。
2012年为什么是普洱茶回归仓储价值之年?这是因为2003年到2012年,普洱茶行业蓬勃发展了将近十年,历年大量生产的新茶,逐渐变成中期茶,其不但有一定年份,品饮价值高,而且具有价格优势。这些中期茶许多是2003到2006年10月份之前生产的,或者是2007年下半年到2011年之前生产的,这两个时间段原料价格不高,而且容易收到性价比极高的优质原料,可以说是进行战略性收储的黄金期。随着古树茶价格在2011年的快速上涨,2012年的春天又添了一把大火,古树茶市场变得火热,出现了新茶价格与中期茶价格倒挂的现象。于是,一些聪明的商家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商机,就开始大力推广“中期茶”概念(据了解,“中期茶”这个概念最早是茶人李子超于2008年提出来的),而厂家与东莞的大藏家也谋划打造仓储品牌。
但中期茶真正的发力还得等到2014年春天,古树茶与品牌茶价格冲高回落,中期茶作为行业的一根救命稻草,其概念得到迅速传播,到了2015年燎原全国,不卖点中期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茶的。
云南中期茶引领未来潮流
“云南中期茶”是“中期茶”的优秀代表,其秉承大厂的优良传统,又在新时期吸收精细化、个性化、中高端化等一些全新玩法,充当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其在普洱茶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扮演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云南中期茶“开仓放粮,以老带新”的市场培育模式,有助于普洱茶回归越陈越香的轨道,让行业主流交易模式,从“厂家推新茶为主”转向“注重仓储价值,新茶与年份茶一起推,相得益彰”之新型交易模式,从而引领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国艳茶厂作为“云南中期茶”倡导企业,其认为“云南中期茶”是以专业仓储为核心构建的全产业链,其涉及茶山资源深度整合、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生产与仓储基地的建设、品牌推广与渠道建设、终端消费市场的培育等,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为此,国艳茶厂在推广“云南中期茶”的过程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件事:
一是对“云南中期茶”的概念进行界定,指出其是负责任的严谨厂家主导的专业藏茶,其以陈期十年左右的云南干仓茶为主,辐射广东、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不同区域的专业藏茶。就目前进入市场交易的中期茶而言,“云南中期茶”以品质见长,重在“以老带新”培育市场,“广东中期茶”以走大货为主。
二是整体大幅度提升“云南中期茶”的品质。其所做的努力主要有:
2、提出做老百姓消费得起的高品质健康茶品。国艳不做极少数人的市场,而是做大家消费得起的市场。因此,国艳收料不去盲目追捧价格虚高的原料,而是以品质好、价格合适的原则去收,在整合古树茶资源的同时,大力开发高品质的生态茶,做普天下人都喝得起的健康好茶。国艳不盲目按树大去选茶,而是首先考虑生态环境与种植模式,选的都是茶树与其他树木混生共长的茶园,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甚至不除草,不松土,采用放养模式进行管理。
4、正在建设新型高规格的仓储基地,用标准化、精细化、数控化、深度体验化的先进模式进行管理。
三是推广中期茶,采用独特的“轻交易,重分享”模式,重在培育市场的真正消费者。
国艳厂家推向市场的中期茶,不单独卖,而是将不同年份的茶组合成33款“国普时光数字茶”,从新茶到十多年的茶,每个年份的茶都有,涵盖不同山头、不同工艺,堪称普洱茶味觉的百科全书、云南中期茶的品质标准教学茶。这些用于教学的中期茶,全部推向终端消费市场,采取配货制,根据经销商进货数量按比例搭配,即新茶搭配一定比例年份茶。这些年份茶作为经销商开拓市场的福利,即厂家让利给经销商,在当年的生产成本上加一点仓储费用,而将巨大的陈化溢价空间让给经销商去培育真实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