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茶”是脱胎于“中生代普洱茶”的。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中生代普洱茶”是怎么回事,及其为什么会被后起的“中期茶”取代。从“中生代普洱茶”到“中期茶”,其实反映的是普洱江湖话语权之争。2008年以降,长期领行业风气之先的港台派茶人茶商迅速边缘化,云南与广东的茶企茶商掌控了产销格局,进而滇粤派执行业话语权之牛耳。于是我们看到,港台商人推“中生代普洱茶”叫好不叫座,还被芳村与东莞的商家联手截取了话语权。而“中期茶”在滇粤茶企茶商的推动下,可谓“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现在没有点“中期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茶的了。
渐行渐远的“中生代普洱茶”
茶人黄刚在《“中生代普洱茶”概论》一文中说:众所周知,普洱茶中生代高峰论坛成立于上海。那是2008年5月10日,上海茶博会期间在上海大可堂茶艺会所举办的一次茶会上由我提出,并得到了到场茶友的支持。到场的茶友包括上海张奇明、广州冯瑜、香港黄集斌、台湾黄传芳、梁俊智、杭州季威、大连宋国庆(还有戚楠)、北京黄刚(还有北京老壶)。云南太俊林先生未到场,考虑到地区因素认为云南应该有人加入其间,后征求其本人同意后作为论坛创始人加了进去。
据黄刚介绍,之所以提“中生代”,主要是觉得当时普洱茶市道低迷,从茶农到茶厂到茶商以至于到地方政府都有一点无所适从、一筹莫展的样子;从产品上来讲,老茶太贵,新生茶无法让更多人当生活茶喝;从对普洱茶的认识上来讲,茶友认识混乱,媒体报道不尽公正,而少量对茶比较明白的老茶人则不堪其乱、退避三舍。为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团结一批志同道合的中生代(35岁至55岁)茶友,搭建一个重点研究中生代茶、推广正确的普洱茶理念与观点、介绍适合普通消费者消费的普洱茶的平台。当时的想法就是“中生代高峰论坛”。“中生代普洱茶”,我自己给它划了个大致范围:2003年上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普洱生茶。“中生代普洱茶”与新制生茶相比已经发生了一定的转化,在口感与香气上出现了普洱茶所独有的醇厚感,部分“中生代茶”还有了与其他茶类明显区分的较强烈而刚猛的茶气以及不同凡响的愉悦感(即口感香气等各方面技术指标的均好性与协调一致性)。但是,与真正的普洱老茶相比没有完全转化熟成到位,在口感上还嫌青涩,醇厚度上也还欠缺;良好的“中生代茶”与良好的老茶相比,在体感感受上也不尽相同。
现在宣传“中生代普洱茶”的少了,而在2010年到2012年间其是行业的热词。2013年“中期茶”的提法异军突起,慢慢的“中生代普洱茶”就没多少人叫了。
命名玄机:港台派与滇粤派的势力角逐
为什么“中期茶”会取代“中生代普洱茶”?除了名字更简洁好记之外,还跟其背后的推动力有关,发起推广“中生代普洱茶”的许多都是老茶圈子的名人,这一圈子是港台茶人在唱主角,能影响的是高端小众圈子。黄刚将中生代普洱茶的年限界定为,2003年上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普洱生茶。众所周知,这一时期的普洱茶是没有多少存货的,即便留存下来也真假难辨,很难进行大规模的标准化交易。而推动中期茶的这帮人是芳村与东莞的大佬,他们有天量库存、庞大的分销体系,从2003年以来不是在小圈子里玩玩,而是执市场之牛耳。这些普洱江湖的真正大佬从2013年开始深入联手推动中期茶,加上很好地顺应了行业主流交易模式的变迁,即由藏新茶逐渐转向新茶与年份茶交易并重之格局,于是迅速取代了“中生代普洱茶”之提法,一统新茶与老茶之间的普洱江湖。
以前普洱茶是产在云南,藏在香港,热在台湾。因此,长期以来港台茶商以普洱茶的革命导师自居。但2003年以后,普洱茶的产销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是生产在云南,销往广东,再以芳村为集散地配送全国,而东莞则取代了香港成为了藏茶之都。2008年以后,云南的生产厂家纷纷掀起了品牌化运动,既有传统大品牌,也有新晋的古纯品牌,从而一改以前只会埋头做茶的形象,走向了专业化的全产业链运作路径,在普洱江湖攫取了最大的话语权。而广东的茶商:曾经热衷于倒货的芳村茶商,许多进化成专业的交易中介人,甚至中介平台,将茶叶的大流通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东莞的藏家也由菜鸟向行家进阶,不但建立了专业的仓储基地,而且提出做仓储品牌;许多广东的商家纷纷挺进原产地去整合茶山资源,建初制所与精制厂,打响自己的品牌,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这样一来,我们就看到了滇粤两地在深入互动,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的交错分布的产销格局。
广东的茶商推“中期茶”,开始云南的厂家不太支持,因为他们要卖新茶。到2014年以后新茶不太好卖,云南厂家纷纷重视起“中期茶”的交易。有库存的厂家,自然笑得非常开心。没有库存的企业也在支持“中期茶”交易,因为他们大量的“中期茶”压在经销商手里,经销商老货难出,新茶也不会进多少。中期茶交易的活跃,有助于经销商去库存,盘活资金,然后找厂家进新茶。这就是“以老带新”的一种玩法。而以勐海国艳茶厂为代表的,拥有上千吨优质库存的企业,则对中期茶采取惜售的态度,开启了全新的“轻交易,重分享”之模式,将中期茶与新茶一起重磅组合成33款“国普时光”数字茶,让消费者从新茶喝起,再比较不同年份普洱茶的味道,直观感受普洱茶越陈越香的魅力。国艳的玩法,是用优质中期茶去培育市场,开发更多的真实消费者,同时带动新茶的销售,其是“以老带新”的另一种玩法。
随着云南实力派厂家纷纷加入战团,从2016年开始将中期茶推向全新的高度,中期茶交易正式进入了品牌厂家主导的时期,国艳茶厂在倡导“云南中期茶”概念及其体系,喻示着云南负责任的品牌老厂在引导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中期茶市场,使之纳入理性发展的轨道,从而创造更大的辉煌。
“中期茶”盛行的两大原因
中期茶为什么现在这么火,是因为两个原因:
首先是,市场需要在老茶与新茶之间找个陈化的过渡期。2003以来,普洱茶界形成了老茶与新茶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前者属于不可复制的稀缺性资源,日益向极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市场挺进,而且水太深,真伪难辨,被忽悠的系数高,即便兜里有几个银子的许多也不愿意当冤大头。于是没有老茶资源的茶商转而去追求新茶,厂家也以推新茶为荣,鼓励商家卖新茶,吸引投资客收藏新茶,于是新茶交易成为了行业最主流的交易模式,其规模远比老茶市场为大。但普洱茶毕竟具有越陈越香这一核心属性,随着2003年到2009年之间生产的大量新茶,逐渐变成陈期5到10余年的茶,也就是十年左右的茶,从而在老茶与新茶之间出现了一个时间的空档。按照传统的说法,三四年之内的茶归为新茶,老茶是指陈期二三十年以上的茶,而十年左右的茶有明显的转化,但还不够成熟,归入新茶与老茶都不合适。这样到了2008年,茶界一些有识之士就对十年左右的茶进行命名,从而出现了“中生代普洱茶”与“中期茶”的不同叫法。
其次是,2003年到2009年仓储的茶叶要大规模上市交易的需要。这标志着行业主流交易模式的重大变迁。在2003年之前,普洱茶生产出来,云南的厂家留一些库存,大量的茶叶是存放在香港专业茶商的仓库里,摆放三四年再大量上市交易,也就是说新茶卖一部分,以卖三四年的年份茶为主。这种交易模式的形成是因为,香港人喜欢喝陈茶,新茶卖不起价,普洱茶要摆个三四年才值钱。2003年以后,由于年份茶资源掌握在港台人手里,以广东与云南为代表的普洱茶新势力,就去追捧新茶,开启了新茶收藏市场热。投资新茶的热潮有两拨:第一拨是2003年到2007年的大盘时代,只要是普洱茶都不愁卖;第二拨是2009年到2014年的小盘时代,也就是投资古树茶、品牌茶的热潮。到了2014年,随着古树茶、品牌茶价格冲高回落,中期茶在迅速崛起,这意味着行业主流交易模式告别了为期十年的新茶投资热,转向了新茶与年份茶交易并重的全新格局。
为什么是并重,这是因为2009年以来行业进入了专业化、精细化、中高端化、个性化的发展时期,尤其是山头茶市场的出现,标志着当年做出来的新茶就可以非常好喝,现在许多消费者是新茶与年份茶换着喝,感受不同山头新韵与老韵的丰富变化。这样一来,厂家与商家一方面大力推新茶,另一方注重仓储建设,构建中期茶乃至老茶交易平台。
从“广东中期茶”到“云南中期茶”
通过梳理诞生于2008年的“中期茶”发展史,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中期茶概念的提出与酝酿期(2008年—2013年)。
这也是后起几个月的“中期茶”,取代“中生代普洱茶”的时期,喻示着普洱江湖的下一个市场热点的话语权之争,“但开风气不为师”的港台茶商,被芳村与东莞茶商联手强力狙击,广东茶商赢得了“中期茶”的话语权。这也是制造舆论蓄势的时期,很难真正发大力,因为当时市场上的主流交易模式还是藏新茶,而且云南的实力派厂家也不太支持商家去推中期茶,认为是乱自己的产品、渠道与价格体系。
第二个阶段是,“广东中期茶”异军突起(2014年—2015年)。
2014年春天,新茶价格冲高回落,这意味着普洱茶行业主流的交易模式由藏新茶为主,转向了新茶交易与年份茶交易并重之全新格局。中期茶不再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进入了大规模放量交易的时期。这一阶段最开始是广东的茶商在大力推动,交易的主体也是藏在广东的中期茶。到了2015年云南的厂家逐渐重视起中期茶的交易,下关在五月份高调介入中期茶市场,提出了自己的中期茶核心价值观,这标志着云南厂家的觉醒,意欲主导中期茶市场的开始。
第三个阶段是,“云南中期茶”倡导中期茶全新秩序,使之回归越陈越香传统(2016年—未来)。
如果说“广东中期茶”是商家在主导,那么2016年三月份提出的“云南中期茶”概念体系,无疑是云南负责任的技术实力派厂家在主导,为混乱无序的“中期茶”建立良性秩序,将之推向全新的高度。
在《大厂传统与云南中期茶的未来》一文中,勐海国艳茶厂认为2003年之前,以勐海、下关、昆明为代表的大厂缔造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经典体系,因此大厂的传统就是越陈越香的传统。2003年之后行业进入了追捧新茶的十年,一方面行业在升级换代,告别了粗放,走上了专业化、精细化、中高端化与个性化的发展路途,这是时代带来的巨大进步。但也要看到片面追求新茶好喝带来的普洱茶异化的问题,大量前发酵工艺的出现,使得普洱茶绿茶化、乌龙茶化、红茶化,这些茶现喝还行,但失去了后期转化的价值。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建普洱茶的道统,用“云南中期茶”一头挑起大厂的传统,另一头挑起过去十一二年创造的新经典,充当连接普洱茶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其在否定之否定中构建关于越陈越香的全新秩序。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