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济学出身的郎教授,在看待问题的方式上总能有高屋建瓴的大局观,今日再来细读教授这篇几年前关于高端茶的文章,不得不被其犀利的视角和一针见血的观点所折服。无论是珍藏自然吸引人,还是改造自然迁就人,都是竭尽所能将水泥森林中的人们与自然间的距离缩短再缩短,帮助人们品尝自然的味道。中国的高端茶叶品牌想要做到像法国酒庄一样,仅凭酒庄品牌就能让消费者放心的购买,必然要遵循“珍藏自然”的法则。
茶叶的本质——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高端茶——珍藏自然吸收人,中低端茶——改造自然迁就人
不过再次说明,下文提及的中国高端茶、好茶可能跟茶道中人指的有些偏差。研究过程经常看到的一句话是“好茶用钱是买不到的”,“真正的好茶没办法流到市面上”。谈论茶叶产业,自然说的是可形成品牌、可进行商业运作的产品,所以某种程度上本文探讨的高端茶可能不一定是最最顶级的好茶。
其实大多数想喝好茶的人也不会不现实到积极追求那6株大红袍母树制成的茶,或是野生百年茶树制成的几两茶,又或是想买都买不到的“茶王”。其实这个状况,即顶级好茶的日益稀少也是当下中国高端茶叶不合理运作的体现之一。
中国高端茶事实上有相当多显而易见的问题,并非像文盲反对者宣称的那么风光。
一方面,在外国高端茶市场,日本绿茶总独占鳌头,声势、形象远远胜过中国茶;说到高端红茶,还是南亚支持者多,大吉岭红茶(印度)、阿萨姆红茶(印度)、锡兰高地红茶(斯里兰卡)。有人说是因为中国好茶都留在国内了。但是,中国茶企经营的好茶真的在国内供不应求到不想要出口吗?是不想还是不行呢?“好茶全留国内供不应求”这个说法正确与否实在值得商榷的。
另一方面,国内的高端茶市场绝对不能说令人满意。我们确实是不缺所谓的高端茶。遍地的茶楼、茶馆、茶店,茶叶简简单单就直破千元大关,近万甚至上万的茶叶都不在少数,它们真的就值那个价吗?
疑惑还有很多,问题更是不少:
名茶颇多,但缺少品牌。前文说葡萄酒的时候提到,假如你想买好的、即较高端的法国葡萄酒时,很简单,不太懂酒也没关系,认准了名酒庄或者法定产区(AOC),就基本上不会错。但在中国,虽然问起有什么好茶的时候,就连一般人也可以随口吐出一堆:武夷山大红袍、西湖龙井、黄山毛尖、祁门红茶……我们确实有了名产区了,但尴尬的是认了那些完全不够,到底怎么才能买得到名副其实的中国高端茶别说一般人了,就是专家、资深茶友也会吞吞吐吐。
最常见的、也最可靠的回答是:“假如你有熟人的话,最好找熟人买茶。”“熟人”真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呢,无处不在,能力超凡。
记得有一段话很写实:“对于习惯喝功夫茶的老茶人来说,在大城市的茶叶市场上流通的茶叶,被他们冠之以‘商品茶’不太好听的名字。他们自己寻找茶叶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是靠某个有特殊来源的茶叶经销者;有的找产区的茶友交流互换;更多的是像逛古董市场一样,一定要找到符合自己心念的那泡好茶”。看看,要买到好茶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要不“找有特殊来源的茶叶经销者”,要不“找产区的茶友”。没有熟人又想真花钱买些好茶的话简直太难了!这就是没有名牌的窘境。其实法国也有一些小酒庄的酒神秘又难得,要关系人介绍才买得到,到毕竟只在少数。名酒庄、名产区的酒,只要有足够的预算就可得,从常人到专业人士都对其性价比深信不疑。这才是名牌的真正魅力。
高端茶市场混乱、坑门拐骗、缺乏信任。有多少人能勇敢地走进有品牌或无品牌茶叶店,相信惊人高价的茶叶确实值那个钱仍有一部分人勇敢地到名茶产区花高价买当地名茶,但不管是当地资深茶友还是稍具常识的旅行者都知道,买到的那些“名茶”十之八九都是假的。而且现在中国好茶太容易被炒作,前几年的普洱,到去年的金骏眉、银骏眉,严重打乱本来就已经混乱的市场。
这些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一切都因为中国高端茶市场的运行规则和茶商的经营违反了茶叶的本质——珍藏自然吸收人,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