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4月9日,普洱人迎来了第一届中国普洱茶节,从各民族同胞载歌载舞的欢快表演到“山间铃响马帮来”驮运茶叶的情景再现……视觉冲击是一种新奇、异域和多彩的东西,但没人能确定这个展会今后将如何发展,盛会热闹之后的普洱将走向何方?
2013年5月25日,普洱人迎来了第十三届中国普洱茶节,“交流合作·文化传承·茶源寻根·共享普洱”成为主题,此时茶节带给普洱的不仅是简单的生意成交和签约数据,透过这个窗口和平台,人们强烈感受到了展会经济的变迁、经贸结构的调整、对外开放的转变和城市的进步与繁荣。
当然,走过22年的中国普洱茶节所呈现的东西,绝不仅仅只是“赶集归来”的欢乐和“盆满钵满”的喜悦。从高层论坛到商品贸易,从经贸合作到文化交流,22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普洱茶节播种友谊、凝聚梦想、绽放繁荣。特别随着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辐射中心和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战略向前推进,中国普洱茶节的内涵和外延也与时俱进地向纵深拓展。普洱这座因茶而兴、因茶而名、因茶而荣的城市,向世人递交了一份“1+1>2”的答卷。
【蝶变】之一
构筑了产业
做旺了普洱强市富民发家创业的财气
2007年4月,第八届中国普洱茶节,思茅市正式更名为普洱市。
以更名为起点,一场助推普洱发展的大戏就此拉开了序幕。
车出普洱思茅城100多公里以外的澜沧县景迈山古茶林,正在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着努力。
景迈山,被人们称为古茶树天然博物馆,这里最为人熟知的是千年万亩古茶园。据当地布朗族史料记载,其茶树的栽种历史至少有1800年,其茶远近闻名,喝过的人都称“茶气足、口感好”。走进景迈山,你会发现这里不仅仅是普洱茶的故乡,还有独特的木楼山寨、淳朴的少数民族以及神秘的宗教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为普洱推动茶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互融共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来我们家吃饭、喝茶的,平均一天有数十人,最多的一天有五、六百人,客栈的房间要提前预订……”听着澜沧县景迈山“景迈人家”餐馆老板娘仙贡的介绍,真觉得景迈山“火”了。仙贡告诉我们:“近几年来,随着景迈山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外地游客来得比与往更多、更频繁。在游玩的同时,让游客了解古茶的生长环境以及茶叶的采摘、加工过程,对购买古茶有了兴趣,家里的年收入突破百万元。”
自2007起,全市加快推进景迈山旅游景区、惠民旅游小镇建设和生态茶园改造,并鼓励当地的村民们在景迈山生活、发展,让他们在为保护景迈山尽心尽力的同时,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利益。
推动茶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绕不开“资源商品化、商品品牌化、品牌放大化”的市场化运作。普洱的决策者认为,通过创立、发展、维护品牌,对产业的发展将产生资本聚集、规模放大、品质提升、效益增值等多重效应。基于此,普洱市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方联动、市场运作”为原则,精心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品牌,由此带动文化旅游繁荣发展、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同时,作出了“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部署,把“生态环保”定为普洱的“名片”。
这是高原特色农业“生态力”释放出的“红利”。为把“生态环保”这张名片做大,普洱在全国率先推行生物多样性立体生态茶园建设,生产出具有浓郁普洱特色的生态优质原料,全面提升普洱茶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以“生态”和“绿色”吸引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提出了“全市绿色、有机标准化茶园基地建设和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工作思路,和打造“绿色、生态、优质、高效、安全”的农业发展模式,引领整个茶产业实现新跨越。截止到2014年底,全市有生态茶园总面积157.4万亩,实现总产值107.52亿元。
【蝶变】之二
产生了“磁场”商贾纷至宾客云集的人气
聚集了普洱在普洱,中国普洱茶节经过十三届的成长与发展,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获得了国内外的认知,成为集文化、经贸交流、对话合作功能于一身的平台。
1993年第一届中国普洱茶节,通过进行经贸交流和业务洽谈,商品成交额6.235亿元,与国外客商签订协作项目99个,总金额2.35亿元;
1999年第四届中国普洱茶节,签订招商引资项目18个,技术合作项目1个,达成协议成交金额3.09亿元;
2007年第八届中国普洱茶节,签订招商引资项目18项,协议投资金额32.29亿元;茶叶及茶相关产品实现交易额4.7亿元;
2013年第十三届中国普洱茶节,交易会共有国内外347户企业参展,交易额6.75亿元,创历史新高……
普洱景谷李记谷庄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参加过几次茶交会,目的就是宣传自己的茶产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从一个商人的表述中可知,普洱的活力与潜力散发出来,透过中国普洱茶节展示给了世人。同时,普洱人深知,中国普洱茶节不能仅仅办成自己的节日,如何利用这一平台聚集全国、全省之力,是对普洱对外开放魄力和举措的一个考量。
为此,普洱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积极推动国企进普洱、民企进普洱,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由“量”到“质”的飞跃。特别是2014年以来,全市各级招商部门突出高原特色有机农业、特色生物产业、休闲度假养生产业和沿边经济带建设四大领域进行招商,全市招商引资工作迎来了招大引强、品牌聚集的转型升级机遇期。中坤集团、东软集团投资的旅游养生项目,汇源果汁、江西金源集团投资的高原特色农业项目相继落地建设;深圳农产品公司投资的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锦苑花卉投资的云南咖啡交易中心等项目已签订投资协议,正在筹建过程中。2014年,全市招商引资到位市外资金410亿元,同比增长17%。今年一季度,全市到位市外资金71.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344万美元,完成年度任务的66.8%,居全省第2位。
【蝶变】之三
搭建了平台
催生了普洱推进城市建设发展的热气
每一次大型节会的举办,对一个城市而言,都如同一股巨大的助推力,推动着城市跨越发展的步伐。
曾经的普洱,留给外地客的印象多是发展滞后、环境不佳的“边疆”。如何提升城市品质,努力把普洱建设成为宜居宜人新都市,普洱做足了功课。
近几年来,全市以优化城市环境、方便市民生活为目标,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做起。在普洱中心城区建设中,依托山、水、路、园、院等载体,在原有的广场、公园、道路不断加大绿化亮化建设,修建了梅子湖公园、文化中心公园、北部湿地公园、洗马湖湿地公园,丰富了城市的景观内容。截止目前,普洱中心城区新建城市道路28条22.4公里,建成了文化中心、普洱学院等一批精品工程;完成了茶城大道、思亭路等城区干道主要建筑物风貌改造;建成各类绿地96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6.4%,绿地率达3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7平方米,路灯亮化率达98%,普洱人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不仅如此,普洱还加快推进多元化的交通网建设,力求把普洱“推出去”,把全省乃至全国“拉进来”。2014年,全市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56.9亿元,同比增长126.4%。除了公路交通外,总投资15.33亿元的澜沧民用机场的建设稳步推进;玉磨铁路普洱辖区段建设前期工作有序开展,铁路建成后,将打破普洱境内没有一寸铁路的历史,将普洱与东南亚紧密连接起来。
【蝶变】之四
做出了品牌
打造了普洱叫响全国走向世界的的名气
2013年第十三届中国普洱茶节,在全市258万人期待的目光中,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诺曼·凯利,原主席麦克·本斯顿共同将“世界茶源”称号授予普洱市,让全世界都知道了茶的根、茶的魂就在普洱。
“树立了开放的意识,展示弘扬了普洱厚重的文化积淀”,这是普洱人对举办中国普洱茶节最深刻的体会。为提高知名度、加快普洱发展蓄积新动力,自1993年以来,普洱在茶节期间先后举行了“马帮进京”、“百年贡茶回归”等系列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2014年,普洱又将诸多头衔进行有机整合,将城市品牌提升为“天赐普洱·世界茶源”,彰显了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和边地口岸文化的无穷魅力。而今的中国普洱茶节,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节庆,普洱把它作为桥梁,把普洱的名声做大做强,把“包容开放·团结拼搏”的普洱精神鼓起来。
普洱市委书记卫星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节会经济是一种新兴产业经济。作为一种注意力经济,以节会为载体的节会经济将会成为推动普洱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展示普洱、推介普洱的重要窗口和平台,成为培育普洱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引擎,成为提升普洱城市品牌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从青涩稚嫩到从容淡定,中国普洱茶节如同形象生动的城市广告,通过不断包装和宣传,有力地推销着普洱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为普洱这座城积累起了丰富的无形资产。
站在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辐射中心,把普洱建设成为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新高度上,中国普洱茶节,将续写开放、合作、交流、发展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