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功效与禁忌 > 普洱茶功效与作用 >

茶之妙用古今依旧

时间:2023-06-19 16:04来源:互联网 作者:茶妹妹浏览:
茶是我国传统的保健饮品,饮茶的习惯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说: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唐代时有了第一部茶学专著茶圣陆羽的《茶经》。 茶具有清暑生津、健胃消食等作用,作为饮品,长期受到国人的喜爱。因其不仅有饮用价值,还有很高的药用
普洱茶
是我国传统的保健饮品,饮茶的习惯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说:“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唐代时有了第一部茶学专著——茶圣陆羽的《茶经》。
茶具有清暑生津、健胃消食等作用,作为饮品,长期受到国人的喜爱。因其不仅有饮用价值,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以茶入药,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孙思邈撰著的医学著作《千金翼方》,以及唐代陈藏器撰著的药物学著作《本草拾遗》,都论述到了茶的药用价值。
 
01
宣散风热 清利头目
中医认为茶的主要性味是偏于苦甘、微寒的,其主要作用有:清利头目、宣散风热、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清热化痰等。
 
如用其清利头目,中医有一个名为川芎茶调散治疗头痛的名方,便是以清茶调服,取茶性清轻上扬之性,能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茶与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薄荷等辛凉解表类中药配伍使用,又可起到宣散风热、治疗风热感冒的作用。
 
02
清热降火 生津止渴
茶又可清热生津,有明显的降火效果,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便爱好饮茶,自述“每饮新茗,必至数碗”,他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了茶的降火的作用:“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有虚实。苦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
因此,罹患火热类疾病的病人,或者素体火重之人,都可以适当饮茶以降炎上之火。
 
03
消食化痰 减肥降脂
茶又可以消食健胃,如过食肥甘厚腻、油荤吃得过多,不妨饮茶以消除积滞。陈藏器的《本草拾遗》指出茶“苦寒,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人不睡”,因此茶有提神醒脑、消脂减肥的作用,肥胖、血脂偏高的患者适当饮茶也是很有好处的。
 
茶清热化痰的功效也很卓著的,《瑞竹堂方》记载,用好末茶一两,加白僵蚕一两,为末,每次各取少许,放碗内盖定,倒沸水冲一小盏,睡前,再添汤点服,可以治疗痰喘咳嗽、不能睡卧之证。
 
04
姜茶止泻 糖茶调经
另外,茶还能治疗痢疾腹泻,具体用法是将茶与少许切细的生姜浓煎饮用。将新鲜的茶叶捣烂或嚼烂外敷,还可以治疗皮肤生疮湿烂等疾病。茶水泡红糖,隔一夜服用,还可以治疗月经不通。凡此等等,茶的药用功效非常之多。
 
05
养生长寿 消除宿疾
唐末五代毛文锡撰著有一部《茶谱》,其中还记载了一个关于茶叶药用的典故。传说唐代四川蒙山附近有一名僧人久患“冷病”不愈,有一天遇到一名老者,老者告诉僧人说,每当春分前后,等到春雷响动,便聚集一批人在蒙山中顶上清峰上合力并采茶叶,三日而止。
 
若能获得这样的茶叶一两,用水煎服,就能够消除宿疾;若能获得二两,则眼前无疾;若能获得三两,则能固肌骨;若能得四两服用,则能成为长生驻世的地仙。
 
后来僧人得到一两,还未服尽便宿疾尽消。从这个传说也可以看出,古人对茶药用功效的重视。
 
茶虽然药用价值很高,同时又是保健饮品,但是也有其禁忌。中焦虚寒、脾胃虚弱、寒性腹泻、阳虚寒凝者,都要避免长期饮茶,以免茶叶苦寒之性伤及人体阳气。
摘选自云南中医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药用功效 金银花 普洱茶 普洱 功效 茶叶 饮茶 茶具 清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普洱茶的回甘是因为“苦尽”了
普洱茶的回甘是因为“苦尽”了
生活是一场大冒险喝茶也是
生活是一场大冒险喝茶也是
布依族姑娘茶是姑娘制作的吗
布依族姑娘茶是姑娘制作的吗
快乐品茶 自得其道
快乐品茶 自得其道
茶要用雅性去品用心灵去悟
茶要用雅性去品用心灵去悟
喝普洱茶不能不知“三感”
喝普洱茶不能不知“三感”
普洱茶就是普洱茶它不是黑茶
普洱茶就是普洱茶它不是黑茶
腹有茶汤气自华
腹有茶汤气自华
优质红茶具有什么特征
优质红茶具有什么特征
茶中品禅 尽皆无言
茶中品禅 尽皆无言
茶之道 灵之光
茶之道 灵之光
越南饮茶习俗:婉拒喝茶也是不
越南饮茶习俗:婉拒喝茶也是不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