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安溪县获评“2016年度中国十大最美茶乡”,说明消费者对安溪的生态环境、茶山绿化是高度认可的。今年安溪县从22家茶庄园中,评选出“十大金牌茶庄园”,这10个茶庄园的负责人反映,有一个共同现象,就是到过茶庄园的客人,都被吸引住了,都青睐庄园的茶,认为是健康绿色的好茶。这几年,外界对安溪铁观音有误解,只有通过庄园式体验,让消费者阅读到茶叶的“完全成长日记”,才能彻底打消他们的疑虑。
据介绍,目前,安溪县共有茶叶庄园22个,管控茶园28万亩,占全县茶园面积47%,安溪的目标是实现80%茶山庄园化。建设茶庄园一方面可以提高茶园管控比率,提升质量安全和组织化水平,有效克服一家一户“小、散、杂”、零敲碎打的弊端,茶企从土壤、植被、施肥、用药到整个制作流程,完全掌控,实现生产可监管、质量可追溯。另一方面可以茶旅结合、体验式营销,提升美誉度,如今,安溪不少茶庄园已由原先以产茶为主要功能的单一经济体,演变成集旅游、观光、消费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
未来,安溪县委县政府还将通过财政倾斜、茶园流转、宣传推介等多个措施促进茶庄园发展。业内人士指出,在全国茶市持续低迷的今天,安溪茶庄园的这种有益尝试,无疑给茶行业带来一抹亮丽色彩,也为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探索了一条新路。
这两年来,许多客户反映安溪铁观音不易储存,要放在冰箱里,很麻烦。针对这个问题,安溪县委县政府提出“去冰箱化”课题。安溪县提出,通过三五年之功,让传统茶叶的占比提升至40%以上。
如何“去冰箱化”?首先是种植环节,安溪铁观音制茶工艺大师刘金龙介绍,种植方面,致力建设生态茶园,茶园前有梗,后有沟,茶树留高至70—80厘米甚至80厘米以上,梯壁留草。这种种植方法种的茶病虫害少,而且一年只需除一次草,除草成本大大降低,还可做绿肥。茶树留高后,根系会更发达,抗旱能力增强,光能也会更足,茶叶的叶片更肥厚,而好的原料是“去冰箱化”的前提。其次是加工环节,就是从轻摇青轻发酵工艺回归重摇青重发酵工艺。避免茶叶轻发酵、求鲜(发酵15%—20%),茶叶制作要走传统之路,发酵至少要达40%,这样不用冰箱储存也可放一两年,而且基本没有副作用。
与此同时,安溪县四套班子领导将率先带头把办公室冰箱全部搬掉,各乡镇、各部门也同步跟进,并举办“去冰箱化”茶王赛。初步考虑,茶样先收集起来,不放冰箱,统一存放一两个月,再进行比赛。谁的茶容易储存、不变质?谁的传统工艺更到位?时间就是最好的“试金石”。8月中旬,芦田镇就先行启动“去冰箱化”课题研究,举办传统工艺制茶大赛,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其他乡镇也将跟进。
记者了解到,今年秋茶,有几家茶企已从“去冰箱化”的传统茶方面尝到甜头。安溪制茶大师“鸭母算”陈双算的传统手工茶,毛茶最高价卖到10000元/公斤,最低价也有2000元/公斤;举源茶叶专业合作社的传统手工茶,一公斤毛茶卖到2000元,而且供不应求……传统方法制作的铁观音很畅销,前来抢购的茶商,都要连夜蹲点,等待传统好茶出炉。
国标《地理标志产品 安溪铁观音》(GB/T19598—2006)明确规定:只有在安溪辖区种植、生产的铁观音,才是安溪铁观音,这是保护安溪茶产业持续发展的“尚方宝剑”,也是区隔华安、永春、德化、漳平等周边地区茶叶的“金刚圈”,更是辨别真假美猴王的“照妖镜”。加强地标使用管理这项制度,安溪县已经实施了两年,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引导认标消费、认牌购买,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加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方面,安溪对证明商标准用企业实行分级管理,把准用企业分为A级和B级,A级准用企业采取“印标”管理方式,B级采用“贴标”管理方式。对核准用标企业有三个刚性要求:一是注册地在安溪县境内且依法纳税;二是在安溪境内建有茶叶基地,申请为A级准用企业的基地不少于200亩,茶叶种植、处置、精制、产品品质特征等按国家标准执行;三是申请人基地内的茶青、终端产品经注册人抽检,符合国家有关卫生质量标准。
此外,按照“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两标合一,确保消费者购买到正宗“安溪铁观音”,并将标志贴在茶园里,根据企业管控茶园数量来贴标,确保贴标数量与茶园数量相匹配。
与此同时,去年以来,安溪进一步加大品牌保护力度,深入山东、北京、广东、贵阳、海南等地开展跨地区打击经销假冒伪劣安溪铁观音产品行动,跨地区协助当地监管部门,依法对销售假冒安溪铁观音违法行为进行立案查处。
这几年,安溪县遵循传统制茶工艺和国家标准,以强势的行政作为,规范管理种植、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同时对泡饮程序、独特品质、感官鉴定、保健功效等,统一口径、规范标准,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茶叶标准化体系。
种植环节,建立农事管理记录制度,成熟运用“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规范农资管理,对企业生产基地要求按照GAP(良好农业规范)进行管理,对专业合作社实行双重记录制度;加工环节,建立进货、加工、销售台账制度;流通环节,建立规范标识、实名登记、刷卡交易制度;监管环节,建立信息管理制度,在全县构建涵盖茶叶生产信息、防伪标识等内容的茶叶质量数字信息系统,开发建设茶业安全生产监管电子平台。
从生态茶园建设、配方施肥、落实质量安全行政主体责任、农资经营巡查监管、杜绝茶农使用禁限用农药、做好农药使用的培训宣传、抵制外来茶青流入等方面入手,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来保障从茶园到茶杯的质量安全卫生。
合作社、家庭农场从以种植和加工毛茶为主,向建设集中加工厂、自建销售终端延伸;而茶商、茶叶加工企业,则向基地、庄园建设反向延伸,“生态茶”、“基地茶”、“庄园茶”、“合作社茶”、“有身份证的茶”等各类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质量管控为核心的产业组织形式加速发展,茶叶价位虽相对较高,但销路更为顺畅。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