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从市茶产业办公室获悉,2016年我市茶叶总产量5.95万吨,总产值达100.8亿元,其中红茶产量7740吨,产值15.6亿元,其他茶类产量2660吨,产值6040万元,春茶产量3.4万吨,产值达77.9亿元,全市茶叶生产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2016年1月至10月,全市茶叶自营出口4054.63吨,货值1118.85万美元,较上年有明显提升。
据市茶办主任魏勇介绍,2016年,市茶办紧紧围绕省、市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市政府年度部署,积极开展工作,全面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夯实基础,抓好茶叶生产工作。2016年年初,市政府召开全市茶产业工作会议,对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茶产业工作进行部署。市茶办根据年度茶叶生产目标任务,印发了《信阳市茶产业办公室关于做好2016年全市茶叶生产工作的通知》,对目标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
科技引领,提升茶叶品质。为提升我市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市茶办继续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履行签订的茶产业发展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经过研讨,印发了《关于继续做好全市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通知》,部署了2016年全市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为我市茶叶品质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共享病虫害防治信息。从2016年6月15日开始,由市农科院牵头,继续开展茶树病虫害测报工作。各有关县区通过定点观测,并将观测情况及时反馈至市农科院。专家梳理研判后,分别于2016年6月15日、7月21日、8月15日和9月8日印发了《茶树植保信息》,及时预测预报茶树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提供防治技术,实现了病虫害防治信息共享,指导茶农科学规范地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强化茶叶质量检测。从2016年5月份开始,市茶办与中茶所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合作,分别抽取全市7个产茶县区和固始县的春茶、夏秋茶共81个信阳毛尖样品,对其主要理化成分和矿物质元素进行检测,剖析不同海拔(高山、平地)和不同时间(春茶、夏茶)信阳毛尖绿茶特有的品质特征成分,为信阳毛尖绿茶品牌宣传和保护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在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市茶办继续推广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2016年12月6日,市茶办邀请了中国二维码注册认证中心信阳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对全市各产茶县区及有关茶企业进行了培训和辅导,为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扎实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
创新为先,加快推进转型升级。2016年,市茶办按照“一稳定三提高四转变”的要求,首先抓了产品结构调整。浉河、光山、潢川等县区开发生产了乌龙茶、黑茶砖茶(信阳伏砖)、白茶等茶类,商城、新县、罗山、平桥等县区大力开发夏秋茶及系列茶产品,丰富了产品种类,适应了市场和消费需求。其次是推广机械化生产。浉河、光山、罗山、商城、新县积极开展试点推广,不断扩大机械化采摘、加工等环节的质和量,产生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再次是优化产品包装、拓宽销售渠道、积极发展茶旅游等,不断促进产业融合,并通过整合资源,加快建设茶产业集群和集聚区,推进茶产业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多措并举,不断加强品牌建设。为加强品牌管理,2016年12月6日,市茶叶协会召开四届二次常务理事会,安排“信阳毛尖”和“信阳红”两大证明商标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先后制定了“信阳毛尖”和“信阳红”证明商标管理规则,并按照要求,为符合条件的我市茶叶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办理近20家授权许可。强化品牌保护。2016年开春后,市茶办和市茶叶协会继续开展“信阳毛尖采摘指数”发布工作。信阳毛尖茶采摘指数的预报发布,有效加强了信阳毛尖原产地产品保护,推进了信阳毛尖茶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引导了信阳毛尖茶消费者科学理性选购,切实维护了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创建知名品牌。坚持品牌发展战略,在管理好、保护好公共品牌的同时,扶持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目前,全市共有企业注册商标近300个,已成功打造7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5个省级著名商标。信阳文新茶叶公司被批准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我市第二家获此殊荣的茶叶企业。提升品牌价值。2016年4月,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显示,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57.33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位,较之2015年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