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推开木窗,水汽氤氲的牯牛降映入眼帘,密林深处的虫鸣鸟叫,开始向人们发出友好的邀请。“这里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一流,来这儿三天,不仅参观了祁红文化博物馆,还上山体验了采茶、制茶,学到了如何科学饮茶。”4月21日,记者在祁门牯牛降景区见到河南游客陈功全,他和同伴们正坐在青山绿水间品饮祁门红茶。
祁门,这个地处皖赣交界的山城,近年来,在全域旅游的发展热潮中独辟蹊径,依托自身优势,浓墨重彩地书写着文化、茶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茶季到了,湘东村村民胡茂成开始忙碌起来,过去起早贪黑忙着采茶卖茶,如今可不一样,他的身份从茶农转变成祁红庄园的管理人员。“忙是忙,但没有以前那么辛苦了,收入还翻了3倍。”走在祁红庄园的小径,胡茂成脸上洋溢出暖暖的春意。
祁红庄园坐落在祁门县牯牛降景区南麓,2014年牯牛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祁门红茶发源地之一——历口镇湘东村以每亩2000元的价格流转了村里80多户茶农的300亩茶园,又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打造优质生态茶园——祁红庄园。村民胡茂成的4亩茶园就在其中,“过去一年采茶卖六七千块钱,现在每年流转租金再加管理工资,收入提高了一大截。”一边安稳地领着茶园租金,一边放手拓展增收新途径,湘东村80多户茶农共享着祁红庄园带来的红利,走上了小康路。
四月的茶园弥漫着幽幽清香,翠绿的茶垄随着高低起伏的山势绵延开来。郁郁葱葱的茶园里,不仅有忙碌的采茶工,还有一拨拨远方的游客。
“上周26人的济南旅行团刚回去,下周五又有一个团队要过来,明天是阜阳的旅行团过来。”牯牛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红兵看到络绎不绝的游客,对公司选择旅游、文化、农业融合发展之路充满了信心。
一直以来,雄奇秀峻的牯牛降景区尽管名声在外,但旅游开发却不尽如人意,2010年景区年接待量只有3万人。点赞的游客多,留下来的游客少之又少。如何破解这一怪圈?杨红兵和他的团队开始新的探索。
“牯牛降拥有一流的生态资源,但旅游产品比较单一,而祁门是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的祁红原产地,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如果在生态资源中注入文化内涵,让旅游、文化、农业融合发展,必将形成多赢局面。”经过一番考察思量,一条将祁红文化、祁门红茶和牯牛降自然风光结合的“文茶旅融合发展”思路清晰起来,集茶叶种植、采摘、观光的祁红庄园和牯牛降景区开发成为茶旅体验的新亮点。
文茶旅的“联姻”让牯牛降景区得到二次重生,形成了“三产引导一产、一产促进三产”的发展格局。从牯牛降出发,到祁红庄园享受采茶乐趣、体验茶文化,再到红茶坊亲手制茶、品味茶润香,祁红文化的清新隽永和牯牛降的伟岸雄奇在汲水盏茶之间显得美妙绝伦。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广为传颂的《七碗茶歌》道出了喝茶的境界。为了丰富牯牛降的旅游内容,在对诗歌深入挖掘后,景区每天下午在红茶坊定时举行七碗茶会,空灵的琴箫和鸣伴着阵阵松涛,游客可以静心体验茶道、观赏茶艺、科学饮茶,感悟茶真谛。
红茶坊不远处,徽州正言雕版非遗传习所吸引了很多游客。绘画、雕刻、刷墨、拓印……一幅幅秀美的牯牛降风景跃然纸上。南京画家戴学彦长期住在这儿,不仅画生态风光,还将祁红制作工艺流程图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游客可以通过拓印,亲自体验徽州雕版技艺,还可以将自己拓印的作品作为旅游纪念品带回去珍藏。
精选上好的红茶、灵芝,炆火慢熬,配以鲜艳的映山红,一碗“伊人如花”让游客从舌尖上再次感受着牯牛降的魅力。在茶文化产品的开发上,景区还专门选用当地的食材制作春茶宴、红茶宴供游客品尝,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到品得到的茶产品、带得走的艺术品,三产融合发展不仅让牯牛降旅游内涵日渐丰富,更让游客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文化体验。
茶文化、茶产品、茶旅游的完美结合赋予了牯牛降景区新的时代内涵,也吸引了更多游客慕名而来。如今景区游客已从一日游增加为三日游、甚至四日游,在景点的消费也从人均几十元涨到几百元。从追求量多到追求质优,牯牛降景区实现了华丽转型。
“去年景区接待游客达到22万人,今年形势更火,牯牛山庄60多间客房几乎天天爆满。现在看来,这个转型的点是找对了。”杨红兵说,“现在祁门县有20多家茶企也开始探索文茶旅的融合发展。”在牯牛降景区的引领下,这种三产融合的转型升级的方式为全县的旅游经济发展开辟了新路,也带火了景区周边桃源、历溪、环砂等古村落的旅游发展。
山是无尘的静,林是苍碧的幽,水是鲜润的活,茶是芬芳的香,祁门旅游正以最美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