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19日,新华社、新华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20多家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奔赴我县各个乡镇开展“砥砺奋进的五年、中华文化‘走出去’”主题采访采风活动。本报记者采访部分媒体记者,了解三天来他们在安溪采访采风的感受,畅谈他们眼中的安溪以及对安溪未来发展的建议。
安溪是个实力强、活力足的城市
——新华社记者王研
本报讯 “这是我第一次来安溪,这两三天采访,安溪给我带来许多惊喜。安溪给人感觉是一个实力强、活力足的城市,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安溪人,从上到下个个劲头足,有闯劲,有魄力。”新华社记者王研说,在这之前,她印象中的安溪是个山区小县城,与光电产业、信息产业、生物科技等许多高新尖技术产业沾不上边。
在安溪的所见所闻让王研赞叹不已,她说,没想到这些高新产业不仅在安溪落地,建成泉州(湖头)光电产业园、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厦门泉州经济合作区湖里园和思明园、弘桥智谷电商园等“五园”,还形成产业链集群,实现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在生态农业方面安溪也发展得很好,前景广阔。安溪丰富的山川和多样农业资源再加上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为生态农业观光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在文化方面,王研建议,安溪有许多民俗性、传统性的文化,要立足自身独特文化优势和侨台地缘优势,拓展侨台文化交流合作空间和海丝茶香通道,进一步打响安溪铁观音、藤铁工艺、清水祖师信俗、李光地等四张文化名片。
提质增效 擦亮“安溪名片”
——光明日报记者方昭
方昭说,茶业是安溪的民生工程、支柱产业,面对市场竞争和产业调整的压力,安溪以市场诉求为导向,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动力,强化“地标”管理,从茶园到茶杯可追溯、打造茶庄园、举办安溪铁观音大师赛等有力措施,茶产业基础更稳,发展势能更足。“我们将不遗余力宣传报道,让安溪铁观音真正家喻户晓,让全国各地茶人放心、大胆地喝安溪铁观音。”
在产业园区建设方面,方昭认为,安溪在全省率先实现石材全行业退出,建成光电产业园、信息技术产业园、弘桥智谷电商园等无污染的高新科技行业,有眼光,大格局。安溪文化底蕴深厚,值得挖掘,特别是茶文化、李光地文化、清水祖师文化,需要形成一个系统,让文化走出去,更好促进安溪文化品牌建设。
精准扶贫可资借鉴
——新华网记者王雄
本报讯 “安溪这几年来的发展变化,大家有目共睹,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溪取得的成就更是引人注目。”新华网记者王雄在采访采风活动中如是说。
“说到安溪,就不能不说茶。”王雄说,安溪以茶叶闻名于世,素有中国茶都之美誉。从一“叶”到一“业”,再到百业,茶产业上下游链条的完善提升,不仅强了安溪财政的筋骨,也富了茶乡群众的口袋。“回归传统,弘扬工匠精神,重拳整治压茶机,加快庄园化、去冰箱化、地标化、标准化‘四化’进程,都是很有成效的。”
他认为,安溪茶农的收入已从过去的低迷走出来,慢慢向上提升。安溪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茶庄园,茶旅结合”等举措,推动茶产业、茶旅游和茶文化有机融合,这是茶业发展趋势,以后定能向世人呈现不一样安溪。
“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安溪实现了从贫困脱帽到基本小康、再到全国百强三大历史性跨越。”王雄表示,安溪扶贫工作取得不错成效。在安溪采访时,他发现,不管是扶心扶智的电商培训,还是“一叶飘香、多元增收”的产业扶持,安溪实实在在摸索出了一套可资借鉴的精准扶贫样本,如“百企联百村帮千户”“农民讲师团”以及在24个乡镇将建立扶贫开发协会,构建长效扶贫机制和在农村建立一支永不走扶贫队伍,真正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为全国茶业转型升级探索经验
——福建日报记者刘益清
本报讯 “安溪令人印象最深的亮点就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新经济,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茶文化品牌输出,构建新时期、新时代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桥梁。”福建日报泉州记者站站长刘益清认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安溪在茶业转型升级和发挥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方面做出很大的贡献。
刘益清说,安溪是个千年古县,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很快,从一个国定贫困县变成全国百强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民生、城镇、文化,各行各业日新月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变化,大格局,大作为。
产业方面,安溪腾笼换鸟、脱胎换骨,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在全省率先实现石材全行业退出,退茶还林,崩岗治理,在全省生态建设中走在前列;同时,光电、光生物、信息技术、生物科技、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崛起,并形成产能。
在城镇建设方面,从一个小盆地,变成一个环绕大龙湖,东西延伸拓展撑大城市格局,显得很大气,很有朝气,充满活力,是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山水茶都。
“安溪产业转型升级走在全省前列,是八闽大地山区县产业转型的示范县。”刘益清建议,今后五年,安溪应按既有的发展方向、转型升级路径,一张蓝图画到底,拉长产业链,做大做强做优,扎实推进、完善各项民生工程建设,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促进安溪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他希望安溪在茶业转型升级方面继续发力,为全省乃至于全国茶业转型升级探索更多更好的经验,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本。
安溪铁观音有很大提升与发展
——中新社记者孙虹
本报讯 “安溪铁观音,近几年来有很大提升与发展。”两三天采访,中新社记者孙虹深有感触地说,在打造安溪铁观音美誉度方面,县委、县政府政府花很多心力去做,如,倡导回归传统制茶工艺,在全县形成敬重技艺、匠心制茶浓烈氛围和良好导向;茶企也致力于茶道宣传推广,在销售茶叶同时,把安溪茶文化也推出去。
除铁观音外,安溪在产业多元化方面也做许多工作,光电、信息、藤铁工艺、电商等,改变以往单一产业格局。孙虹说,近几年来,安溪变化非常大,单就湖头而言,现在是传统与现代相辉映的乡镇,左手是高科技的光电园、生物科技园,都是世界前沿的技术,右手又是李氏家庙、新衙、旧衙、贤良祠等古建筑群,传统家风家训,后辈们铭记于心,感触至深。
“安溪精准扶贫工作的做法经验,值得推介。”孙虹说,精准扶贫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是说今天扶贫,明天就没有贫困了,因病因灾致贫返贫时有发生,安溪根据实际摸索出一套长效扶贫机制,长效扶贫。
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陈煜
本报讯 参观安溪茶学院,逛茶都茶叶交易市场,深入茶企茶厂,走进各大新兴产园区……连日来,经济日报福建记者站记者陈煜奔走于茶乡大地,他坦言:“安溪这几年都是处于闽南经济发展的活跃区域,亮点很多。”
首先,传统产业做得非常好。作为安溪第一大龙头产业,铁观音茶产业通过提质增效、品牌建设、市场开拓,以及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管理模式建设茶庄园,发展“茶庄园+文旅”,积极参与闽茶欧洲文化推广中心建设等举措,打开“一带一路”茶香通道;第二大传统产业——家居藤铁工艺,通过线上、线下等渠道销往世界各地,誉满全球。
第二,安溪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做得很好。龙门信息技术产业,很有发展前景和发展后劲;湖头光电产业,实现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如今,光电、光生物、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迅速壮大,规模初具,若着力深度耕耘,结合全产业链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第三,安溪生态环境建设做得好。铁腕退出全石材行业,引进一些生态型、绿色型、有发展前景的环保产业。这些年来,安溪整个产业调整和布局,已具备条件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
安溪茶延续海丝文化历史情缘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万存灵
本报讯 产业转型升级、茶业发展提质增效、城乡环境日新月异……近五年来安溪的发展变化,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福建记者站万存灵赞叹不已:“安溪山青水秀人美,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今后还会有更多发展与机遇。”
“安溪精准扶贫的经验做法,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万存灵说,安溪深入推进“百企联百村帮千户”活动,发挥商会和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通过产业扶贫、电商扶贫、项目扶贫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实现互助共赢;另外,安溪在崩岗治理、水土保持方面下大力气度,治理变开发,崩岗变园区,许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在茶业发展方面,万存灵表示,安溪茶叶是“一带一路”上飘香的中国符号,在这一历史机遇下,希望安溪茶延续海丝文化历史情缘,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茶文化的靓丽名片。“现在茶叶不仅面向中向端,也越来越平民化,客户群体从以前中老年人向年轻群体发展,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接触茶叶,推广茶叶,这对茶业未来发展是有帮助的。”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