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新闻 > 行业新闻 >

陕甘茶马古道带动陕南经济绿色崛起

时间:2023-12-18 10:36来源:茶贵人 作者:主讲:奚斌锋 制作:浏览:
“重兴陕甘茶马古道,以此带动整个陕南绿色经济的崛起,对于协调陕南、陕北、关中同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日,西北大学教授李刚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采访时说。
“重兴陕甘茶马古道,以此带动整个陕南绿色经济的崛起,对于协调陕南、陕北、关中同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日,西北大学教授李刚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采访时说。
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提及茶马古道,大家普遍觉得在云南。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三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和滇藏茶马古道,前两者均是由陕西商人利用政策机遇而开辟的,后者也有陕西人的参与。其中,陕甘茶马古道的历史最早、贡献最大,影响最为深远。”李刚介绍说。
 
重兴陕甘茶马古道 带动陕南经济绿色崛起
自汉唐以来,陕南就形成以金州(今安康)为中心的紫阳茶区。地处秦巴山区的陕南,自然水能资源丰富,植被种类丰富,森林覆盖率面积高。同样,它也是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域,汉、丹江流域涵盖陕南汉中、安康、商洛三市38个县(区),为中线工程提供了70%的水量。
为兑现“一江清水供京津” 的承诺,陕南三市坚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寻求发展,导致了资源开发受限、生产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的局面。
纵观陕西,经过多年探索、改革,关中、陕北都有了一个较为明晰的发展方向。李刚认为:“关中地区的定位是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发展,陕北以能源化工为支柱产业引领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然而陕南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路线。” 
如何将陕南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以实现陕西省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振兴陕南,这对整个陕西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特殊的时代使命,“保护型开发”对陕南显得尤为关键。“我们既要保持陕南的自然原生形态,又要拉动陕南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认为,重兴陕甘茶马古道文化将是当下陕南打造绿色开发经济带的新路子。”李刚表示,根据陕南现状,目前要做的就是以陕甘茶马古道为抓手,促进陕南经济发展,以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发展。
“这是历史留给陕南最好的经济文化遗产,重兴陕甘茶马古道,亦是为陕西人守住历史的自尊和荣耀。”李刚说。
 
茶叶+文化+旅游” 打通陕南绿色发展新出路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曲茶。”自古以来,“茶”对于中国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组成部分。昔日的茶马古道带动了陕南各县经济的发展。以古为鉴,重振茶马古道文化,将对于形成陕南绿色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李刚认为,立足资源禀赋,以茶马古道为主线,盘活陕南的青山绿水。一是依托绿水青山,形成以茶叶为特色的绿色产业经济带,通过茶马古道将陕南产茶各县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陕南绿色主题文化和绿色产业开发集群,促进陕南文化产业与经济产业竞相发展。二是形成以陕南茶文化为中心的秦岭文化、巴山文化,并将其发扬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新的精神动力和支柱。三是以茶马古道上的自然奇观、人类文化遗产、古代民族风俗痕迹和人文故事为线索,形成陕南新的旅游产品和路线。
李刚表示,陕甘茶马古道具有不可替代性,重兴茶马古道,对陕南的资源、资金、产业、人力等进行整合集中,从而带动陕南绿色经济发展,助力陕西经济腾飞。未来陕南,充满期待。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马古道 茶文化 茶叶 藏茶 历史 转化 茶区 风俗 马帮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黑茶 后发酵 茶马古道
黑茶 后发酵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文化贸易交易会新闻
“茶马古道文化贸易交易会新闻
《茶马古道——八省区文物联展
《茶马古道——八省区文物联展
体验茶马古道的真意
体验茶马古道的真意
雅安:茶马古道农家乐
雅安:茶马古道农家乐
茶马古道上传承千年的藏茶制作
茶马古道上传承千年的藏茶制作
茶马古道驿站
茶马古道驿站
藏羌茶马古道考察团赴四川考察
藏羌茶马古道考察团赴四川考察
解密茶路茶马古道的记忆
解密茶路茶马古道的记忆
清明时期的五条“茶马古道”
清明时期的五条“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让湘茶成为“生命之饮
茶马古道让湘茶成为“生命之饮
重走茶马古道
重走茶马古道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