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视频越传越热,消费者愤怒了,茶界也坐不住了;节目最后那位茶商的一声意味深长的叹息,让不少行业从业者五味杂陈。
英国《金融时报》7月12日发出题为《中国富有消费者推高奢侈茶叶价格》报道,也印证了这一点。文中指出一位名叫陈景熙(音)的茶农所卖的大红袍,2017年从每公斤10.8万元涨到12.5万元人民币。据当地茶农说,由于富有的企业家对高档茶的需求不断增加,使该类茶叶在过去10年里平均每年以10%的幅度一路上涨。
按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人在物质满足后,就开始精神追求;茶是有文化属性的,文化人对它的大力渲染使得富有者竞相投钱追捧,即使他们对茶一知半解。这就无怪连茶商自己都说“喝茶水很深,不容易玩清楚”。
退一万步讲,一个善用文化推产品,一个甘心高价买品味,也无可厚非;但这有一个前提,商家出售之物必须符合该商品之名,不然,像借此名卖彼茶、在原产地挂牌打噱头之类的行为,便是对消费者的欺骗。用编故事的态度做产品绝不能要,毕竟这是喝进肚子的汤水,不是吹在耳边的传说。
“大师”二字如今略显尴尬,因为不觉间它已从受人敬重的手艺人变成江湖骗子之流。记者对茶行业的“大师们”有一个请求:请假大师不要妄称滥用这个名号,这里有你们担不起的责任;愿真大师可以对得起这个荣誉,这里有你们赔不起的信任。
对于“天价茶”,记者也曾听到行业人这样解释:“如果可以做一次就能赚足的快钱,谁还想一笔一笔赚慢钱?”是啊,做生意当然是为了赚钱,但是把价格抬得虚高,只能产生曲高和寡的效果——离消费者和主流市场越来越远。那些烘托起来的数字和极少数捧场的卖家,是病态的成绩和泡沫般的胜利。茶终究是有文化味儿的日用快消品,真正滋养它的注定是坚实的大众消费群体和生活化的产品需求。希望行业从业者维护行业市场秩序,摆正心态搞经营,赚钱也是一件需要诚意的事儿。
央视节目播出后,也有茶界人士反映片中在武夷岩茶价格、制作流程和品种界定等地方出现错误,甚至还有一些片面的观点。记者相信这些绝非视频的本意,这期节目是想借天价岩茶为由头,提醒茶行业尽早肃清不良行为,保持健康有序发展。
另一方面,央视该栏目对武夷岩茶一些概念性误读,也间接反映大众对武夷岩茶,乃至对各类中国茶知之甚少。所以茶行业与其在茶上虚头巴脑地做文章,不如踏踏实实为消费者普及茶叶知识,为茶业正本清源,切实惠泽行业中的耕耘者。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