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担任樟溪乡党委书记的李文军是地地道道的新兴镇人。他告诉记者,两个乡镇历来都是松古平原最缺水的地方。“我们小时候农田里种的是早稻和晚稻,如果遇上干旱,甚至颗粒无收。十几年前,两个乡镇陆续开始种耗水量相对较低的茶叶,用水需求稍微缓解。”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杨岭脚水库的建成和古代引水工程的改造,江南渠贯穿两乡境内腹部,外加下马坑电灌站等电力提灌工程建成,芳溪堰的灌溉条件大有改善。
钟仪虎就是去年大旱的受灾户之一。种了16年茶叶的他,种植了8亩白茶,每年原本有五六万元收入,但因为去年大旱,其中的两三亩茶叶全部晒死,损失近2万元。“眼睁睁看着茶叶被晒死,真的很痛苦,我们这里仍然偶有大旱,真希望有什么办法能尽早解决茶田的水灌溉问题。”
作为樟溪乡党委书记,李文军和其他乡干部对茶农的痛苦感同身受。去年大旱期间,他带领乡干部们利用电灌站抽水调度,将松阴溪的水抽上来,陆续灌溉了3000多亩农田。上游水库放水期间,他又赶到芳溪堰监督分水,守了整整一天,以保证每个村都能用上一两次水。
这次在芳溪堰二堰走访时,记者曾在山边看到有水从隧道流出,作为芳溪堰二堰的补充,灌溉樟溪乡的农田。原来在1997年左右,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松阳县曾打山洞将十三都源上游的水引往十二都源发电。
2013年10月,作为芳溪堰“保供水”的一项重要工程,松阳县又建成了这条新隧道,将十二都源发完电的水,重新引回来灌溉农田。
“靠近松阴溪的农田,可以利用电灌灌溉,但靠近山边的农田,还是只能依靠芳溪堰灌溉。”李文军告诉记者,在“五水共治”工作中,芳溪堰所要应对的就是“保供水”。今年樟溪乡会利用县里“全国第五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浙江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两个项目的契机,对芳溪堰进行修复,防止雨水渗漏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
今年10月,松阳县还召开了江南灌区隧道引水口分水协调会,新兴镇和樟溪乡共同成立了一个水管会,两个乡镇共同协调分水工作,切实保障生产生活用水供应。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