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国茶叶生产,在遭遇上年长江中下游茶区严重伏旱、去年早春东部茶区持续低温阴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由于及时加强了茶园管理,仍然取得了各项生产指标超历史的好成绩。近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就2014年全国茶叶生产情况专程采访了国家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封槐松处长。
一、茶园面积低幅增加。
据18个产茶省(区、市)农业部门上报汇总,茶园面积4112万亩,同比增加202.8万亩,增5.19%。其中采摘面积3162万亩,同比增加244万亩,增8.36%。
二、茶叶产量中幅增加。
干毛茶总产量209.2万吨,同比增加19.5万吨,增10.33%。其中,除河南、海南略有减产,其他16省(区、市)全部增产,增产较多的贵州增4.7万吨,云南、福建各增2.5万吨,四川、陕西各增1.7万吨,湖北、浙江分别增1.6万吨、1.1万吨。
三、茶叶产值大幅增加。
由于产量增加较多,加之价格继续上涨,干毛茶总产值大幅增加,达到1349亿元,同比增加216亿元,增19.07%。除海南减少1734万元,其他17省(区、市)均增加,增加较多的贵州增加55.9亿元、增52.98%,陕西、云南分别增加27.3亿元、26.5亿元,福建、浙江、四川、湖北也都增加14-20亿元之间。
四、大宗茶增幅超过名优茶。
名优茶产量89.9万吨,同比增加8万吨,增9.76%;大宗茶产量119.3万吨,同比增加11.5万吨,增10.75%。名优茶产值892.5亿元,增加131.3亿元,增17.26%;大宗茶产值456.4亿元,增加84.6亿元,增22.77%。名优茶与大宗茶产量占比分别为43%和57%,下降或上升2个百分点;产值占比,名优茶占66.2%,大宗茶占33.8%,下降或上升1个百分点。
五、六大茶类普遍增产。
六大茶类增产较多的依次是,绿茶增产8.16万吨,达到133.26万吨,增6.52%,主要是贵州和陕西分别增产3.6万吨、1.37万吨;黑茶增产5.84万吨,达到28.04万吨,增26.33%,主要是云南、湖北、湖南分别增产1.84万吨、1.24万吨、1.03万吨;红茶增产3.81万吨,达到21.53万吨,增21.55%,主要是福建增产1.1万吨;乌龙茶增产1.26万吨,达到24.54万吨,增5.45%,主要是福建增产1万吨;白茶增产4106吨,达到15708吨,增35.39%,主要是福建增产3899吨;黄茶增产884吨,达到3109吨,增39.73%,主要是安徽和湖南分别增产450吨、319吨。
六、生产水平和效益双提高。
全国茶叶单产水平在连续3年下降的基础上开始止降回升。按茶园面积计算,平均亩产50.88公斤,同比提高2.37公斤,提高4.89%;按采摘面积计算,平均亩产66.18公斤,同比提高1.18公斤,提高1.81%;除江西、山东、河南、广西、海南减产,其他13省(区、市)都增产。与此同时,茶叶生产效益也大幅度提高。按茶园面积计算,全国平均亩产值3280元,提高382元,增13.2%;按采摘面积计算,亩产值4266元,提高383元,增9.88%;除江苏、河南、海南效益下降,其他15省(区、市)效益均上升。
七、茶叶质量及其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无公害茶园面积2638万亩,同比增加141万亩,增5.68%;有机茶茶园面积239万亩,增加18.6万亩,增8.41%;优质高产的无性系茶树良种面积2449万亩,增加290万亩,增13.46%,占茶园总面积的比重由上年55.2%上升到59.5%。
封槐松表示,虽然去年茶叶生产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仍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促进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加大力度,强化措施,促进茶叶生产稳定发展。一是要积极引导各地稳定茶园面积,防止产大于销造成茶贱伤农;二是要努力提高茶叶单产和品质,加快我国茶叶由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转变;三是要从茶园到茶叶店全程监控茶叶质量安全,确保上市茶叶都是无公害产品。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