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举行的泉州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和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不少代表、委员不约而同的将焦点定格在“一带一路”建设上。
“两会”刮起阵阵“海风”
设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总部、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海丝”文化生态城市,发挥华侨华人优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海丝”先行区“质量泉州”元素……今年的两会中,一个个建议下,“海风”劲吹,“一带一路”建设成为焦点中的焦点。
市政协委员、民盟泉州市委员会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孙亚宏认为,应当把“海丝”文化确立为泉州的城市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中国第一个“海丝”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海丝”城市联盟总部,促进“海丝”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提升泉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
“在现有中国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基础上,建设一座国家级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这一建议得到了多数代表、委员的认同。孙亚宏告诉记者,此举有利于巩固泉州在“海丝”文化科研领域上的领头羊地位。
无独有偶,廖皆明、林大利等委员也表示,要加快海丝策划项目,构建发展的平台,将陶瓷和生态等多样文化纳入海丝。廖皆明还建议近期内争取由泉州牵头编写“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蓝皮书,掌握“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话语权。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也是中国著名侨乡。泉州人正是沿着“海丝”这条路走向世界,共有791万泉州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侨居东南亚等“海丝”沿线国家。不少代表、委员也建议,应进一步发挥泉籍华侨华人优势,吸引他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打造“海上新茶路”
安溪茶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符号之一。早在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起,安溪茶叶就作为一种重要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安溪的乌龙茶是当年海丝的重要商品,而茶文化因其包容的特性成为传播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台盟泉州市委在《以铁观音茶文化打造21世纪泉州海上新茶路的提案》中建议,可通过推动铁观音茶制作技艺申遗,提升茶文化传播影响力;借助孔子学院等文化推广平台,与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其他文化内容相结合,举办南海观音禅茶文化节、海峡两岸妈祖文化节等,从而加快铁观音品牌国际化步伐。
市委副书记、市长郑新聪在我县代表团分组讨论时,对安溪铁观音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给予期待,他希望我县能依托“海丝”先行区,做好铁观音茶文化宣传和品牌建设,打造海上新茶路。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