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走进部分茶园一探究竟。
走访:
春茶采摘正当时
3月24日,雨淅淅沥沥的下着,透着一丝丝寒意。位于牂牁江畔的九层山上云雾缭绕,满山坡绿油油的茶树被工人们修剪得十分整齐,一行行,一列列,层层叠叠,像绿色的波浪绵延起伏。
走进这个千亩茶园丛中的六枝特区九层山茶叶加工厂制茶车间,浓郁的清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茶被铺在竹匾上晾青,轻轻抓一把在手心,嫩绿的茶叶泛着青色的光芒,格外诱人。厂房内,机器在嗡嗡转动,炒茶、理条、烘干、捡茶的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忙碌着。负责人龚华介绍说,从大年初五开始,毛口乡半坡村和郎岱镇上寨村的农户们就开始采摘早茶,他白天指挥工人采茶,晚上还要负责制茶,每天要忙到凌晨两三点钟,芽茶一天能出100多斤,加工好的干茶每斤可卖到1200元,市场供不应求。
在加工厂负责茶叶烘干的工人杨官贵是洒志乡跳花坡村二组村民。2010年,他就到厂里工作了,算是厂里的“老人”,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忙时(每年1月下旬至清明节期间)每月能挣4000多元,平时在基地除草、管护,月工资也不下3000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不仅如此,周边的农户上至七八十岁,下至小学生,都纷纷到基地采茶,速度快的每天能采两三斤新茶,算下来一天能收入100多元。现在正是明前茶采摘的最佳时间,仅毛口这一个基地每天就有100余人同时采茶。采茶工每天早晨7点左右开始忙,直到下午5点结束。目前,该加工厂已加工干茶5000斤,其中极品茶就有1500斤。
同样,在水城县蟠龙镇坝子村岳朝阳的岳家种植场,每天都是一片繁忙的采茶景象。岳朝阳一家老小齐上阵,他的妻子朱冬琼动作娴熟,只见手在绿叶间上下移动,一捏一提,芽头就到了手里,手往回一缩,芽头就送进了竹篓。
岳家种植场内有茶园244亩,仅靠岳朝阳一家人可忙不过来,一到采茶季,周边蟠龙镇、阿戛镇的村民都到茶园来打零工,她们轻快地将一朵朵鲜绿采摘下来,随即缀入篮中,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趁着现在天气好,要赶紧把这茬嫩芽采下来。不然等几天气温继续升高茶叶长势更快,新茶就会变成老叶,再采摘就来不及了,茶叶也卖不上好价钱。”在岳家种植场工作,有着十多年制茶经验的师傅刘平对记者说,明前茶,是指清明前采制的茶叶,这时的新茶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颇受市场追捧。
“真没有想到今年的明前茶一上市,就会有这么多人过来买,纯手工炒制的武穆翠芽每斤可以卖到2200元,根本不愁销路。”岳朝阳笑着说。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采茶的大部分都是留守妇女和老人,“出门干活,拿钱回家”,已成为茶园周边百姓的生活写照。
现状:
基地规模扩大品质得到提升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明确把加快茶产业发展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将茶叶列为我市重点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到2018年实现茶园种植面积100万亩的目标,这为我市茶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在自然资源上,我市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平均海拔在1400-1900米之间,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温13℃-14℃,大部分土壤为黄壤和黄沙壤,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硒,独特的自然条件赋予了我市茶叶产业在贵州乃至全国都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茶叶叶片肥硕,营养丰富,汤色银绿,香高味浓、耐冲泡;二是部分河谷地区,早春气温回升快,春茶萌芽早、上市快,早春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三是茶叶持嫩性好,使得茶青采摘、收购可在春夏秋季进行;四是天然植被和生态防范,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率,与全省相比少30%左右。同时,我市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雨热同季,温暖湿润,高原生态,春秋相连,漫射光,寡日照,云雾缭绕等气候特征,适宜打造高山优质绿茶。
从2000年至今,我市创建了“乌蒙剑”、“水城春”、“倚天剑”、“碧云剑”、“洒志”牌春芽、“九层山”牌系列绿茶、“天香”牌天香翠芽等14个品牌,其中“乌蒙剑”、“水城春”、“倚天剑”、“碧云剑”4个属名优茶品牌,在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获得多个奖项。
十二五期间,我市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加工能力稳步提高,每年新增的良种无性系茶园都在10万亩以上,截至去年底,全市已有茶园39.81万亩,可采面积约7万亩,茶叶总产量达830吨。全市现有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20家。
瓶颈:
缺少精深加工是“短腿”
目前我市茶园整体基础差、管理粗放、生产力水平低,全市中低产茶园约占25%,由于低产茶园产出低,很多茶园业主不愿多投入,低产茶园有逐步扩大面积和降低产量产值的趋势。另外,由于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夏秋茶采制费用高、利润低,资源浪费情况严重;产业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全市有27个乡镇有茶园,大部分为小规模分散经营,茶叶企业各自为阵,自产自销,名优茶产量少,虽有品牌,且没有批量,缺乏有特色和影响的知名品牌;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茶园建设质量不高,低产茶园比重大,改造又缺乏投入,乡、村和农户发展茶叶生产资金不足,茶园建设和管理的主体作用没有调动起来,茶叶产业难以形成规模,产业的优势得不到发挥。同时,我市茶叶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均为自建,多达数千亩,企业在投入、管理、采摘、加工等方面力不从心,农户自主参与少,导致企业生产成本过高,竞争力弱,市场风险大,效益降低。
据介绍,我市绝大部分的茶叶加工厂,加工设备基本上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机械,有的甚至更老,相当一部分茶厂厂房和设备简陋,加工环境差,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此外,茶叶加工企业“小散弱”,没有精深加工生产线,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参差不齐;加工企业的资金紧缺,更换、配备名优茶加工设备进程缓慢,精加工能力不足,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市茶叶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业内:
发展专业茶农培育龙头企业
面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破解的难题,市茶产业发展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孙胜勇建议,要将茶产业做大做强,首先要有茶农作支撑,目前我市专门从事茶业种植的农户还很少,一般都由企业自己种、自己管,还要负责加工和销售,企业包袱过重,影响了茶园规模的扩张,农户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仅靠企业、公司、合作社,带动力不强,所以要用政策引导农户积极发展茶叶种植,形成专业的茶农、专业的茶乡,靠茶致富;由于茶叶加工企业“小散弱”,现有的标准化企业不多,规范化水平低,龙头企业缺乏,产品竞争力不强,因此,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是我市茶产业发展壮大的当务之急,也是必由之路。
此外,投入不足,也是影响茶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采访中,绝大部分茶基地负责人都坦言,由于缺乏资金,倍感压力巨大,部分加工设备早就应该升级换代,但苦于资金有限,只能继续使用。
针对下一步我市茶基地陆续进入盛产期,孙胜勇建议在茶基地投入上进行相应调整,将有限的资金用到有机、无公害的绿色茶园,建设生态茶园、标准化茶园。同时,政府应统筹谋划,研究推广公共品牌,加大宣传,组织茶事活动,营造茶文化氛围,要注重品牌宣传和营销策划,目前我市虽有一些茶叶商标,但离品牌化运作还差得很远,如果不注重营销渠道建设,企业很难有经济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