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听说安化黑茶“山头主义”呼之欲出的故事。很是惊讶,却又很欣慰,所谓“山头主义”,应该是“山头文化”的噱头之称吧。之所以惊讶,是因为安化黑茶尚处于连本地茶文化都无法坚守的阶段,竟然就敢宣泄“山头茶”了;欣慰的是,继野茶、荒茶之后,终于有人肯往这方面臆想了,毕竟“山头文化”往往是茶产业登峰造极的产物和标志。
确实,“山头文化”的历史在中国由来已久。尤其是2005年,甚嚣尘上的普洱茶风靡大江南北时,不少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惊呼,山头文化,陈茶文化,大树文化乃普洱界三大毒瘤。2005年,距离普洱茶1975年出道正好30年。三十年沉淀,加上中国近九成的茶店都有推销普洱茶的市场背景,才孕育出“山头文化”的厚积薄发,这其中的底蕴应该算得上尤为深厚了。而今,安化黑茶不足5%的茶店份额,区区7年的市场蹒跚,就急不可耐地想借助“山头文化”的噱头实现狂奔,难免让人不知道何喜何忧啊。
再仔细看看所谓安化黑茶八大山头的“山头茶”概述。其中关于气候环境的描述基本相同,茶园成土母质均为板页岩风化物,土壤大都属红、黄壤。略显特殊的有:六步溪的地表覆盖着一层腐植质,土壤多呈红黑色,高马二溪的土壤有丰富的有益微生物矿元素,九龙池有清泉,芙蓉山易发倒春寒和五月低温。虽然不曾说明气候环境如何影响茶叶口感,但均不乏适应成就好茶的典型环境。
最让人不知所措的是八大山头的口感特点:【云台山】的类似“淘米”水的“糯香”味;【六步溪】的春茶干茶闻之有“蜜香”,初入口有类似“巧克力”的苦;【高马二溪】的新茶不好喝,存放三年后,入口呈“樟香”味,类似吃薄荷糖;【磬子山】的呈“甘蔗”甜,甜似“糖精”;【五龙山】与【磬子山】描述一致;【芙蓉山】的茶叶薄,有“兰花”香的味道;【插花岭】的耐泡,比高马二溪出汤慢;【九龙池】的茶耐泡,非喝茶喝得多的人感觉不出来。
呜呼哀哉!此刻的糊涂恐怕是最应该有的真实感觉了。显然这些资料均来自网络,绝非笔者所编造的出来的,因为没有任何资料提示,可以在哪个厂家、哪个品牌的产品里,喝到这些“山头茶”并验证所描述的口感,笔者又从何编起!
我不知道掌舵“高马二溪”的隆平高科能否请有关专家明确高马二溪茶的口感特征,否则喜爱高马二溪茶的人一定不肯承认“高马二溪的新茶不好喝,需存放三年”的说词;距离“芙蓉山”最近的芙蓉山茶厂也一定不愿意背上茶叶薄的名声的;九龙池的茶就更玄了,非喝茶喝得多的人感觉不出来,这以后,大凡我们感觉不出来的茶都该疑似九龙池的茶了,要不就得背上喝茶喝得太少的自卑感。
其实,我也很希望隆平高科可以助推高马二溪之“山头文化”的蔓延,可惜高马二溪的茶太少,不足以成就隆平高科的霸业;我更希望维维豆奶可以让安化黑茶多些新意、更上一层楼,可惜维维豆奶在行动之前似乎还需要认真思考;还是安化黑茶第一品牌的白沙溪务实,定位于安化小淹镇陶澍村千亩生态茶园基地的钧泽源品牌,为白沙溪全力打造安化本地料高端子品牌拉开了序幕。目的很简单,凭无可匹敌的加工工艺底蕴,为着眼于安化本地茶鸣笛启航。
不妨再臆想一次,或许,等安化所有有资质的厂家都如政府要求,拥有至少500亩安化本地茶园,等政府为茶企服务的意识,肯切实顺应国家大力扶持农业产业的真实需求,安化的“山头文化”自然“不呼亦出”了。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