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次茶会,我们以茶会友,签订了8对16家企业的茶购销合同,现场签约购销茶叶总量30吨。更重要的是,我们"以茶促旅",推出了三条"茶乡游"专线,以此作为平和县茶文化旅游的破题之作、开篇之举。”福建省平和县委副书记谢宇表示。
先天优势:白芽奇兰是平和的原生茶、文化茶
平和县大芹山主峰海拔1544.5米,山上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当地的原生茶—白芽奇兰。据统计,目前平和白芽奇兰茶的种植面积已达12.5万亩,年产茶叶成品1.2万吨,涉茶产值超20亿元。
“白芽奇兰不应该仅仅只是茶,应该把它发展成为具有茶文化的特色旅游产品。”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教授、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郭雅玲在第二届海峡(平和)茶会产业论坛上表示。
而在发展茶文化旅游的三要素—茶、文化、旅游上,平和在前两者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白芽奇兰是平和的“原生茶”。平和地处茶叶生产“黄金纬度带”之间,尤为适宜优质茶叶生长;因为芽尖上有白色绒毛这个显著特征,泡出的茶又具有奇特的兰花香味,因此以“白芽奇兰”之名而广为人知。
白芽奇兰也是平和的“文化茶”。平和文化底蕴深厚,有茶的历史已上千年。白芽奇兰茶和王阳明、黄道周、林语堂等名人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交汇,演绎出“品茗议县”、“峰茶润笔”、煮茶“三泡说”等故事,形成独具特色的平和茶文化。
现实短板:道路交通成为发展的“肠梗阻”
“平和县发展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现实的发展短板。”平和县旅游局局长张志平表示。
平和“云端筑梦”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坐落于漳州第一高峰大芹山,2014年入选福建省重点旅游项目。该项目由台资企业投资兴建,以“名茶、美酒、咖啡、兰竹”四大文化主题元素为核心,致力打造集茶叶生产、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福建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福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修路是大工程,并不是普通茶园老板的一己之力就能解决的。”张志平说,他对“要致富,先修路”感触良深。
同样深有感触的是福建省天醇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雄。在张国雄自家的茶园里,一栋三层小楼正处在收尾阶段,不久即将开门迎客。他告诉记者,这栋小楼建成后,将用来发展茶园农家乐。发挥茶园的旅游观光价值,整合乡村旅游的农家乐形式,是他的初衷所在。
“到时候,城里来的孩子暑假可以在这住上个十天半个月,看看我们的千亩茶山,喂喂我们茶园里的鸡鸭鹅。”张国雄说。
在张国雄眼里,草茶混种的有机茶园是他的特色,他也想以此为卖点,吸引游客上山到他的茶园里来走一走、看一看、住一阵,不仅为卖茶,更想让大家认识他的茶园。但是,上山的路,成了他的心结。
“有基地、没道路,茶旅游根本发展不起来。”对于这一问题,张志平说,茶叶基地里面的道路再好,如果外面的山路通不到茶园,游客进不来下不去,所有的努力都是空谈。
如何解决这一发展的“肠梗阻”,补齐平和茶文化旅游的这块短板,成了当下平和县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当务之急。
破题布局:“茶+”加什么、怎么加?
破解“茶+”之题,平和县在“加什么”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和清醒的认识,“茶+文化+旅游”从以前各自为战的单选题变成了融合共生的多选题。
茶会前夕,平和县开通了“禅茶之旅”、“文化之旅”、“寻根之旅”三条“茶乡”旅游专线。茶会期间,来自海峡两岸的几百名游客率先体验了茶乡之旅的魅力。
据了解,这三条“茶乡”游专线分别经过国家4A旅游区三平风景区、有大陆“阿里山”之称的大芹云顶“云端筑梦”、生长有白芽奇兰母树的阳山茶厂。这三条专线各具代表性,既能让游客体验大芹山自然风光,实地感受高海拔生态茶园,又能在朝圣三平寺的同时,感受“茶禅一味”。
“发展茶文化旅游,平和具备优越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但以前都是有尝试没破题。这次希望借助茶会的平台,实现平和茶文化旅游"零"的突破。”谢宇说。
要实现“零”的突破,就要解决平和茶文化旅游“怎么加”的问题。
“下一步,应该努力做好白芽奇兰茶的生态环境保护,在保证茶叶品质的基础上进行区域优化,并通过考察旅游产品需求使其与旅游产业进一步融合。”郭雅玲说。
对此,台湾茶协会理事长林志诚则强调,不要单纯只是做个茶商,也要讲好茶故事,做好茶文化。他说,如果平和县能去研究“林语堂喜欢喝什么茶,怎么喝茶”,将平和茶进行文化加值之后,做好旅游行销,进行学术加值,相信这样的茶就会做出名气,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
而在政府层面,“今年,我们将茶乡游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通过降低投资门槛,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进入平和,相信道路等基础设施在今后的两三年之内将会有一个大的变化。”谢宇向记者透露,目前有几家台湾企业正在和平和县洽谈茶文化旅游事宜,不就的将来就会衔接一些项目。同时,平和县将适度扩大白芽奇兰的种植面积,鼓励生态茶园的建设,充实茶乡游的绿色和文化内涵,实现平和茶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