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预见的是,在2015年6月19日的北京国际茶业展上,会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展位在12号馆的1217号,这个展位属于“中国茶业商学院”;而更可以被预见的是,2015年7月中上旬的长沙,一场与茶业相关的盛会将会举行。中国茶叶科学泰斗、行业组织领袖、企业精英......
很明显,一个个在茶行业中举足轻重的名字,都将会在这场盛会上出现。
因为,长沙的这天,是“中国茶业商学院”成立的日子。
欧阳道坤飞遍了中国所有的机场
这是一个被行业等待得太久的项目,久到被欧阳道坤描述为“我们都等得发酵了。”
欧阳道坤是“中国茶业商学院”组委会的核心成员之一,他来自茶企、来自市场,很多实际工作都由他在负责对接和沟通。从2014年8月开始,他就一直在为“中国茶业商学院”的成立四处奔走,“这一年积累下来的登机牌,比一本字典还厚!”
欧阳道坤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方式描述自己这一年多以来的状态,事实上,这个描述对于他来说仅仅是很小一部分的工作,没完没了的对话、没完没了的会议、没完没了的沟通才是全部。
对于这点,未来“中国茶业学院”的院长、著名教授刘仲华先生则用“这一年,他几乎飞遍了中国所有的机场”来打趣欧阳道坤。
刘仲华是“中国茶业商学院”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但这仅仅只是他众多身份标签中的一个,博士生导师,201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湖南农业大学茶学学科带头人、茶学博士点领衔导师、药用植物资源工程学科带头人——他的每一个身份对于茶叶这个领域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这一次,刘仲华玩了一把大的——他要从现代产业的层面、从现代商业的高度,用“中国茶业商学院”给中国茶业带来一些变革。
虽然时间有些晚,但还好,这一天终于快要来了。
这一天,就在2015年7月中上旬,中国长沙。
从最高到最低,哪里出了问题
茶这个行业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文化附加值极高的行业,高到它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文明史;但同样的,茶这个行业同时也是低到尘埃里的行业,低到几乎毫无准入门槛,一个甚至小学文化的茶农,就可以号称自己做了一个品牌。
于是,整个中国,便有了八万多家茶企,但几年前一直流行于茶行业的那句话则让这个数字变得可怕起来:“八万家茶企干不过一个立顿红茶。”当然,这个说法当中有很多偏颇的地方,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来,中国茶业在商业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出了大问题。
两年前,曾经有中国茶行业协会的负责人这么形容这一状态的:中国茶从业人员多,企业规模小,市场化工业化速度慢。而这话放到两年之后的今天,仍旧没有失效。即便是在今年已经有7个以上的省份提出要在自己这个省份当中打造千亿茶产业的前提下,但我们还是可以预计,这对于真实的茶业领域还是没有太大帮助。
没有产业现代化的思想进步与商业现代化的思维升级,中国茶业不会有太大的进步。
时间走到了这样一个节点
正是基于上面的考虑,刘仲华才有了成立“中国茶业商学院”的念头,而选在2015年这个节点正式成立,因为也许这是一个最适合的时间。
就像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的那样:“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首先,中国正在步入“大健康、大文化”的时代,茶叶对于这两点来说,无疑是有着相当高的契合点,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消费者会很容易接受消费茶叶这一概念;其次,十八大以后,中国经济与消费格局发生了变化,整个茶业市场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之前依赖于三公消费或者集团购买的高端茶叶,逐渐地走向没落,企业不得不真正地走向大众品饮市场,开始面对普通消费者说话;第三,年轻人开始进入茶叶消费领域,对于这个未来堪称庞大的群体来说,他们需要更有品牌力和专业化的茶品,而绝非仅仅是售卖概念的产品。
这些都是机会,同样也是问题。有茶企负责人在说到今年市场状况的时候,很沮丧地表示,今年的形势更为严峻,而自己与诸多事茶的朋友则感到迷惘——面对新常态的社会,他们并不知道该怎么办。
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靠发源于茶行业那些朴素的商业意识和市场化手段,很明显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完全来自于其他行业的商业手段和市场化方式,也很难适用于这个行业,欧阳道坤说:“中国茶业既没有洋为中用,也没有古为今用,我们都在路上!”
当所有的需要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中国茶业商学院”的出现便成了必然。
这也许是中国茶业的梦之队
要实现这一切,真的很难。还好,“中国茶业学院”有一支造梦之队。这是一个很难被复制的团队,无论是茶行业内,还是其他任何领域。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站在“中国茶业商学院”这六个字背后的人:出任名誉院长的将会是中国茶叶科学泰斗、国家级行业组织领袖,执行团队则将由涉茶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多位茶行业知名专家学者构成。在此之外,还有由行业前沿精英组成的院务委员会与教学指导委员会,更多的任课老师来自于国内一流的咨询的公司和国际国内知名茶企的高管团队,政府内的专家型官员以及其他行业的高管团队。
当这些茶行业巨星被集合在“中国茶业商学院”这个体系之下的时候,能走到哪一步.没人会知道。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这股被聚合的力量,也许会成为真正冲破茶叶这个领域的禁锢,并且实现跨界交融的力量。
被定向研发的课程
对于“中国茶业商学院”来说,最难的也许是课程设计——毕竟对于中国茶业来说,“中国茶业商学院”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即没有现成的教程,参加学习的受教育者需求也不尽一样。
刘仲华在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清晰地表达了他的信心。他说,在“中国茶业商学院”的课程设计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在尊重古老中国茶特色的基础上,加入产业现代化的思路和商业现代化的思维;其次则是所有的课程都将根据学员的需求进行定向研发,在这点上,他甚至整个师资团队提出了“茶行业内的教师必须融合外行业的思维与成果,行业外的教师必须研究茶行业的特点与需求”这一要求,其目的正是为了让整个茶产业在维系原本中国人精神属性的基础上,能够做到真正融入最先进的执行方式和商业模式。
而对于受教育者的需求不一样这一现象,“中国茶业商学院”则准备采取多层次开班与开课、多样化教学与研修这一手段来满足不同状态与不同阶段的茶企业的需求。刘仲华介绍,现在的课制分为高级总裁研修班、总裁研修班、专题学习班、产区管理者研修班这几种教育形式,“基本上能满足大多数参加学习的受教育者的需求”。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