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路辉煌使茶受益
因为古丝路,中国茶有过辉煌的时刻。
“从唐到清,我们的茶在国际上占据着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古丝路都送出去什么?茶叶、丝绸、瓷器。”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肯定地说,去年,他参与全国政协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时,为此找到了佐证。在水下打捞出的瓷坛子里,发现了茶叶的踪迹。当时,人们把茶叶装在瓷坛子里面,坛子与坛子的缝隙,用丝绸间隔开,这样既有利于茶叶的保存,又使中国的瓷器、丝绸完好地运输到国外。
这条海上贸易之路,打通了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大门,成就了古丝路的辉煌。过去的辉煌,如今,周国富说起来,还带着几分自豪的神色。“作为中国茶的重要产区,浙江宁波在古丝绸之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周国富介绍说,从唐代开始,明州(宁波)就成为丝绸、茶叶、瓷器的贸易港和输出始发港,最早,茶叶销往一衣带水的日本和韩国。宋元期间,又开放了广州、泉州港口,把茶叶运往东南亚、西亚和非洲东海岸国家。特别是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所到之处,用茶叶与外国物物交换,扩大了中国茶叶的输出量和知名度,让更多的国家知晓了贴着中国标签的茶。到17世纪,中国茶叶开始在欧洲各国广为流通,英国人把中国茶当做最珍贵的礼品互相赠送。1840年前,中国茶叶出口约占全部出口商品的3/5左右,1886年出口达268万担之多。到19世纪,中国茶传播已遍及世界各地并风靡全球。
周国富说,仅从茶的角度,中国古丝路是非常成功的,丝绸之路输出了中国的茶叶文明,很多茶产地、茶文化都是那时走出去的。小小一片茶叶,也产生了巨大魔力——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也引发了中国鸦片战争和美国独立战争。中国茶的发现和茶文化的传播,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都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促进了亚欧大陆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商贸、宗教、文化、民族等方面交流与融合,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茶叶安全要与国际接轨
“相较于古丝路的辉煌,中国茶现在境地却颇为尴尬,在国际上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尤其是在标准上。”提起这个,一向儒雅的周国富显得有些着急。
据悉,目前全国有900余个产茶县(市、区)、7万余家涉茶企业和8000余万茶业从业人员;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叶出口量分别占全世界的46%、39%和18%。面对两组数据,周国富清楚地认识到,这只能说明我国是世界产茶大国,而非茶业强国。
周国富说,从表面看,我国是全世界茶叶标准最多的国家,现有茶叶国家标准100余项,行业标准130余项,地方标准约500余项,企业标准约万余项。但实际上,如此多而杂的茶叶标准背后,茶产业最为关键的茶叶安全标准却存在诸多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
欧盟是世界各国中对茶叶农残要求最严格的国家。近几年,欧盟频繁提升茶叶农残标准,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是我国茶叶检测标准偏低。“目前我国现行有关茶叶的农残及污染物的限量项目只有50多种,与欧盟的227项及日本的276项相比差距很大。”周国富说,中国茶叶的安全标准一直放在食品标准里,没有单独的标准。目前通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没有对一些在茶树上禁用的农药、在茶叶中容易存在的农药以及对各个茶叶进口国关注的农药等作出限量要求,造成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去年,周国富到斯里兰卡考察时发现,一些中国茶企在斯里兰卡承包茶园,原因是这里的稀土含量不超标,产出的茶叶可以出口到国外。周国富有些无奈地说:“中国的茶产区分布那么广,而国内茶企为了要出口、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还要跑到国外去种茶,这不是开玩笑吗?”
也正是基于此,周国富在今年两会中呼吁制定专门的茶叶安全国家标准。他认为要按照科学性、通用性、实用性的要求,全面梳理现有茶叶标准,研究制定既符合我国国情、与产业发展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相适应,又与国际接轨的茶叶安全国家标准。
融合才能真正地“走出去”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曾经在古丝路上创造过辉煌的中国茶,能否再次成为贸易往来上的一位主角儿,这在周国富看来,是中国茶借机“走出去”并“走进去”的良好机遇。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作为全国性涉茶团体,宗旨是“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倡导茶为国饮、以茶惠民、茶和天下,为再创茶业强国辉煌而努力”。身为会长的周国富,更是将这一使命视为己任。无论是出国考察还是自己旅行,每到一个地方,他总会习惯性关注人家如何种茶,爱用什么样的方式饮茶,随之联想到中国茶要做出怎样的努力,才能叩开人家的大门。
在一些伊斯兰国家,周国富发现,当地人一天要喝5次茶,他们用锅煮茶,然后再加些糖饮用。到非洲时,他送给当地人一包好茶,却换来当地人的疑问“不送糖给我,这茶怎么喝呢?”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他则看到,当地人基本不喝清茶,而喜爱喝有香味的茶,因此欧美人把茶与花草、香料拼配起来。
“由此可见,像中国人这样泡茶,在国外大范围推广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茶文化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要与国外的茶文化相融合,才能真正被他人所接受。”周国富说,就像国外有品酒师、调酒师一样,中国茶也需要品茶师、调茶师。
有了这样的想法,周国富也开始做调茶的尝试,“根据茶多酚含量的不同,我把比较清淡的白茶与一些浓烈的茶相匹配,出来的口感还不错。”很多国家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口味,都在不断地创新,调制各种花茶,这也是中国茶“走出去”需要学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