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茶园依山势绵延,畦畦新栽茶树吐翠喷绿,与间作的中药材、大豆苗相映成趣……这是记者近日在三十二道梁平昌县云台镇龙尾村四川省现代茶叶科技示范园看到的情景。
7月,平昌县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采用“公司+业主+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建设核心面积3700亩我市唯一一个省级现代茶叶科技示范园,示范带动全县10万亩茶叶种植,让一畦畦新栽的茶树托起农家富裕梦。
山山新茶建起省级现代茶业科技示范园
中茶108、中茶302、中华1号……一块块椭圆形标示牌,插在不同的茶垄上,标示出不同茶垄上种植的是什么品种的茶。这是记者在龙尾村四川省现代茶叶科技示范园品种对比园见到的情形。平昌县农业局局长唐均介绍,根据功能,整个示范园分为5大区域,即良种繁育区、古茶树观光园、标准生态休闲园、良种繁育园、品种对比园。
为实现茶叶产业生态、特色、循环、高效、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依托中茶所的科技支撑,平昌县按照“政府指导、培育龙头、企业实施、科技创新、务实高效、平等互惠”原则,引进平昌秦巴云顶茶叶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成的四川(平昌)现代茶叶科技示范园,总面积2万亩,核心面积3700亩。
“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由涉农项目配套建设。”云台镇党委书记李正彬介绍,在建设过程中,一改过去预先定量承包的方式,在路网、水网及塘库建设中,实行跟班计量作业,保证了工程质量,降低了工程造价。记者在园区看到,平坦的耕作路相互交错,塘库里绿水荡漾,渠系配套四通八达延伸到示范园的每个角落。
秦巴云顶茶叶科技有限公司股东之一蔡方儒,是土生土长的龙尾村人,他还有另一个身份——秦巴云顶山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核心区3700多亩茶树的生长牵动着他的心,每天他都会去茶园转上几圈,观察茶叶的生长情况,指导茶农们加强管理。他介绍了合作社的运行模式:茶叶投产前的“空档期”见不到效益,村民们缺资金、缺技术,更缺激情,实行土地流转,全部土地流转到他个人名下,村民们的收入是流转费和务工费,3年后茶园投产,茶园反承包给老百姓,老百姓就可以真正得到实惠。
村民曹开明正在茶园里劳作,他介绍,自家近10亩田地也流转到了合作社,以前种水稻、玉米,人苦些,一年还收入不到多少钱。现在流转了,就近在在园务工,加上土地流转费,每个月都可收入近3千元。“三年后茶园投产,我们的收入会更高些。”曹开明满脸的憧憬。
岭岭美景造就乡村旅游环线精品新景点
展示大厅的一角,娴熟的茶艺表演引得游客围观喝彩。
平昌县茶叶局局长王春雷介绍,龙尾省级现代茶叶科技示范园实现智能化、产业化、自动化、标准化、多元化“五化”发展,建设起产业综合体系,茶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形成“产—供—销—服务”一体的综合农业,形成“贸易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茶叶种植大户”的产销对接体系。
“为实现茶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我们在茶叶栽植时就下足了功夫。”李正彬介绍,栽种时采用的是“多垄矮坎、台阶式栽植”,这种台阶式栽植方式使茶树长成时就可形成一个自然景区。同时在耕作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都同景区建设配套、融合,实现了“园区即景区、景区即园区”的规划目标。
为实现茶旅融合,园区保护性地改造提升了蔡家大院、刘家大院两个古村落。
记者看到,整个龙尾省级现代茶业科技示范园依托现有的水库、水塘、山丘、森林、巴人古建筑等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景观,以茶文化和地域民俗文化为设计主题,以科技为支撑,增设园林建筑小品,形成山、水、园、林、亭、厂、馆为一体的生态绿色体验环境,展现秦巴山区茶乡特色;结合独特的巴山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根基,打造出集观赏采摘、休闲娱乐、生产示范、科普教育、生态疗养功能为一体的精品生态农业带,游客可观茶园、赏茶艺、品茶香……三十二道梁,可谓梁梁添精彩、岭岭有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