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来庄前无须问,茶香便是引路人”。走进千年古县松阳,热情好客的当地人都会为你泡上一杯“松阳银猴”茶,这茶满披银毫,叶底嫩绿成朵;色泽光润,汤色嫩绿清澈。喝一口,鲜醇爽口,一股栗香在唇齿间久久荡回。
正是这一张小小茶叶,在2014年实现了10.65亿元的产值,享誉国内外;一个茶产业,带动松阳一半农民创业,惠及一方百姓。但在这数据背后,人们不禁疑惑,这个交通不便、人口只有23万的浙西南山区欠发达县,产茶量在全国并不靠前,更不是中国名茶的主产区,何以在几年内打造出全国最大的绿茶产地交易市场,成为茶商们人尽皆知的交易旺地?
这把秘钥,就在于松阳打出茶产业“接二连三”的“茶海战术”,不断延伸茶叶产业链,提升茶叶附加值,由此走出了一条漂亮的“逆袭”之路。
起点领跑:种植环节生态化实现“优一产”
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中国,茶之意义非同小可,位列开门七件事之一。“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这些潇洒超逸的句子,是对中国茶的礼赞。但当下,这些文字却很可能带来阵阵苦涩。
诸如茶叶农残、重金属超标等“茶杯里的风波”的频出,引发民众高度关注,更让爱茶人痛苦不已。
地处浙江省丽水市的松阳,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光热资源造就了其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自古就有“处州吃粮靠松阳”之美誉。天地自然之造化,赋予松阳茶叶更多的灵气。在这里,“一盏灯”,让松阳银猴成为了消费者最放心的饮品。
“可别小看这一盏杀虫灯,它的杀虫效果可以覆盖周边30亩茶园。”农业局茶产业办主任刘林敏一手指着杀虫灯,一边向记者介绍,这种杀虫灯白天利用太阳能充电, 每当暮色四合时,它便开始“睁开眼睛”诱杀农田里的害虫。
“杀虫灯最明显的好处是不仅节省了种植成本,还降低了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新兴乡横溪村的茶叶种植大户李贤其说道。
据介绍,太阳能杀虫灯晒一天阳光可储存3—4天所需的电能,一盏灯能“守卫”半径800米范围内的田地,像飞蛾、蚊蝇、金龟子等虫子,在它面前都是“自取灭亡”。
这仅是松阳县在推进茶园生态化过程中的一个小窗口。
“茶叶质量安全决定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茶产业的生命线。”松阳县领导曾这样解释茶叶质量的重要性。
作为国内知名的重点产茶县,松阳茶园面积11.73万亩,良种率达95.1%,良种茶面积居浙江省首位。是怎样的努力,才收获这得之不易的成绩?
原来,茶产业发展初期,松阳就注重茶叶的品质,通过一系列的政策、科技扶持,激发农民种植良种茶的积极性。近年来,通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制度,松阳全面实施“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进一步构筑生态屏障。
而集成配套的绿色防控种植模式的推广,则让松阳的茶叶更加绿色、生态。
比如,嫩绿茶蓬上挂起黄板、绿板,散发出特有的气味,吸引着茶园的主要害虫黑刺粉虱、小绿叶蝉纷纷黏板;使用微生物、植物源农药让茶叶害虫染上传染病、患上厌食症;使用茶树的保健品——氨基寡糖素,增强免疫抵抗能力,提高茶多酚含量……
生态控制、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免疫诱抗等生态科学的种植模式融合使用,而按照统一防治人员、统一植保器械、统一防治时间、统一药剂配方、统一安全间隔期“五统一”要求,开展统防统治工程,则形成了松阳县特有的绿色防控体系。
据该县植保土肥站副站长陈银方介绍,2014年,松阳茶叶的绿色防控区用药次数比常规防治减少2.2次,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9.4%,减少了农药面源污染,改善了茶园生态,全年583个茶叶样品农药残留检测100%达到无公害标准。此外,采取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后,茶叶的鲜叶每亩增产76.6公斤、增值966.3元。
为护好茶产业“生命线”,当地政府还大力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种植,开展全县域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基地创建,推广生物物理防控等先进技术,推行统防统治。目前,松阳通过无公害以上认证的茶园基地6万亩,成为了浙江省唯一的农业部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
弯道超车:加工环节规范化实现“强二产”
“一条链”,松阳银猴实现了从“喝”到“吃”的产业延伸。
在松阳县城的一间办公室中,浙江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正荣将一小汤匙速溶绿茶粉倒入杯中,而后顺手拿起办公桌上的一瓶矿泉水冲兑,不到2秒钟,他就为来访者泡出了一杯色泽碧绿、香气浓郁的正宗生态绿茶。
通过精加工,将茶叶制作成一包小小的茶粉,开水一冲泡就还原成一杯原汁原味的绿茶,这便是该公司2008年率先捕捉到商机的产物,由此也掀开了松阳茶叶加工领域崭新的一页。
“速溶茶粉不仅是生产茶饮料的上好原料,还可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多种行业,实现茶叶从单纯的‘喝’到‘用’的转变。”范正荣低头呷了口茶,缓缓告诉记者,茶粉的旺销为行业带来了附加值增长。“以前,一些品质上乘、却因‘卖相不好’而贱价的边角料,身价大涨。比如,松阳茶末已从以往的每公斤1至2元猛增到现在的每公斤8至14元。”
尝到甜头的振通宏公司,之后又上马了功能性速溶茶项目和茶叶小包装加工项目,进一步拓宽茶叶深加工领域市场。?而在振通宏让世界喝上中国“咖啡”的同时,松阳诚天和食品有限公司则研制出了茶叶熏火腿新产品。熏火腿多以茶农修剪下来废弃的茶叶老枝条作燃料熏制,外表呈紫褐色,味道淡甜而带茶叶清香,别具风味;浙江茗阳茶业生物有限公司则成功研制出茶宁片、茶口含片、茶爽、茶叶籽油等深加工产品,产品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保健食品证书,2010年12月被鉴定为浙江“省级新产品”……市场需要什么,就加工什么,这些都只是松阳突破茶叶传统饮用功能,逐步实现由粗散向精深转型的缩影。
茶农有计划,政府也有规划。目前,该县正通过实施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工程,扶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茶叶加工企业,建设茶叶精深加工园区等措施,引导茶产业集聚,提高茶叶加工水平和质量。至今,该县已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1家,省级骨干龙头企业3家,省示范茶厂5家。去年,松阳茶叶深加工年产值已突破2亿元。
而在位于松阳、浙江省最大的绿茶交易市场,每天早晨4点半,这里都是车水马龙,各地茶商带着最新炒制好的茶叶汇聚于此交易。
除了本地茶之外,还有不少来自四川、湖南、江西等地的绿茶。正在叫卖绿茶的云和兰氏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兰军波告诉记者,他们的茶叶产自四川峨眉,通过空运送到了松阳市场。
外省春茶为什么不远千里赶到松阳销售?“主要是为了让茶叶卖个好价。”在四川承包茶园的松阳斋坦乡茶商叶深高说:“松阳是全国绿茶的集散地,销得快、价格变动也快,相比本地茶每斤只多花10来元钱成本,还是很划算的。”
130亩占地、200间店面、2000多名茶商、10000个摊位……在这个市场上,停满了挂着浙、沪、苏、京等各地车牌的汽车。早上各地春茶云集于此,下午春茶又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浙南茶叶市场总经理洪建明说,如今市场内每天成交的绿茶已达4万斤,其中八成绿茶来自外地。由于交易量大、覆盖面广,市场的成交价已经成为国内绿茶交易的风向标。
从“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到“吃水不用抬,做饭不烧柴”,多年“低头种茶”让松阳茶农走上了致富路。短短数年间,原本只会“抬头看天”的茶农,现在已经把眼光瞄向了更广的市场。
终点冲刺:全产业化经营实现“兴三产”
站在松阳县新兴镇大木山茶园成片的茶树之间,举目四望,一畦畦茶树在起伏的丘陵上错落有致地铺展开来。远处,一队骑行者在贯穿茶园而过的绿道上悠然而过。
“在茶海中骑行,像是在绿色海洋中泛舟。”一位到访松阳茶园的游客感慨,在茶园中“奇幻漂流”,享受的是青山作围,茶香四溢的视觉、嗅觉冲击。
“我们70%的耕地都种了茶,茶叶的种植面积也已经到顶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对丰富的茶叶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接二连三’找到更大的升值空间。”松阳县委书记钟昌明如是说道。
怎么升值?许多人盯上了松阳如画的茶园风光。
在新兴镇大木山,来自贵州的采茶工李师傅腰间拴着一个布袋子,很娴熟地采着茶青,拇指、食指轻轻一掐,细嫩的新芽便到手中。对于茶园里骑行、徒步的游客,还有举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师,李师傅早已见怪不怪了,他笑呵呵地说:“一年四季都有不少游客来茶园玩,我们这些茶工都成了他们拍照的模特。”
中国·大木山骑行茶园面积有8万余亩,被誉为“中国最大的茶园”。从山脚蔓延到山顶,其蜿蜒其间长达10多公里的绿色廊道,是骑友们休闲度假的好“驿站”。
松阳县风景旅游局局长许明标介绍说,这座茶园没有护栏,四周的青山做了天然的围墙。松阴溪潺潺流过,一同汇入的,还有四面青山翠谷中涌出的20余条小河。而这些,现在就成了松阳县最宝贵的旅游开发资源。“青山绿水浙江不缺,丽水也多的是,但这样连成片的万顷茶园和周边如此秀美的田园风光,唯有松阳才有。”
万亩茶海,一辆单车,且行且停。车轮下的道路高低起伏;左顾右盼,是半弯着腰仔细采摘嫩芽的茶农;偶尔撞上见前来写生的画家,在油布上涂抹依山傍水的茶园风光……大木山茶园的快意骑行,正是松阳开发茶园游的最新举措。刘林敏介绍,现在修成的茶园骑行道还只有10公里,接下来镇里要修更专业的骑行道,要有柏油、石子、沙石路间隔等。
2014年,松阳共接待游客188.65万人次,旅游收入8.11亿元,每年一度的中国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节与浙南最大的茶叶市场使得松阳名声大噪,与此同时,松阳境内极为特别的旅游资源也映入眼帘,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南下寻找此片“松阳绿”。
茶园的销售结构在变,以前只管卖茶,现在还可以卖茶景。在钟昌明看来,一产的生态茶产业带动了三产的生态旅游,卖动的不仅仅是松阳的风景,而是整个松阳的投资、消费和经济活力。
山还是那片山,茶园还是那片茶园,茶园里长出的金山银山却已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茶叶,松阳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浙西南山区小县,变成全国知名的重点产茶县;因为茶叶,松阳农民的人均收入十数年来以几何级数递增……在这里,农民种茶“种出”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