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于炒茶带来的后果来看,假如说2007年是盲目跟风,而2014年就理性得多。但其都有"炒"的性质在里面。炒茶一般有两种行为和结果:一种是茶商参与的炒茶,其后果是品牌的差异化带来的上游资源的恶性争夺,以及品牌忠实客户的流失;另一种是全民参与,后果则是"假茶比真茶多",扰乱了市场秩序,导致行业的畸形发展。
所以,从市场与资源的对接层面上,07年遭殃的是茶商,而2015年却是茶农。为何?原因是自08年市场回暖至2012年市场掀起古树茶热导致两个截然相反且受害程度不一样的群体。我们从茶农身上可以看到曾经"摘一片叶子就能卖钱"的现象绝不是危言耸听,原本贫穷的茶农在两三年之内迅速富裕起来不再是不切实际的梦想和神话。
但茶农于市场而言始终处于基层,简单粗放式的贸易经济使得他们在面对经济环境,市场危机下难以做出预料判断,难以把握先决条件。加之茶叶带来的高收入又助涨了狂欢过后对危机的视若罔闻,降低了对风险的规避能力。
到2014年下半年普洱茶行业逐渐低迷时,茶农仍然沉浸在过去"摘一片叶子就能卖钱"的辉煌日子中,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到来。直到2015年……据可靠数据显示,2015年春茶采摘量基本与2012年和2014年持平,但是购茶量却天差地别。例如2012年雨林古茶在南糯山就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大面积承包古茶园,并对其它山头的古茶迅速批量购茶,一方面保证了企业的茶叶供应,另一方面茶农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较为明显的现象是曾经破旧的土房,如今变成了砖房,买车、买房的大有人在。
可惜好景不长,崩盘后的影响并没有让此时的茶农意识到结果的残酷性。2015市场幡然骤变,春茶卖不出去了。我记得三四月份的时候常有茶农打电话上门,"自己手里有今年上好的春茶,问要不要,可以便宜卖给我们"的情况。此类情况不止发生在我们身上,在走访其他茶商后得到的消息也大多如此。但其结果是很少有商家购买这些茶农手中的茶叶,原因为何,就不得而知了。另一种情况是,据走山头窜茶寨回来的茶友反映,除一些茶厂、茶商原本就与茶农签订协议的情况外。大多茶农的茶叶还搁置在自家的院子里,基本没人去收购,卖不出去。若换做是2012年--2014年几乎不存在茶农亲自找上门来,由此可见今年茶农已深受其害。
但是茶商在历经崩盘教训之后,学乖了也学精了,变得理性起来。什么时候该主动把自己的产品往外推,什么时候该停下来筹划战略,都显得十分熟稔。"行情一直低迷,亏是亏了一点,但不至于一夜变成穷光蛋"。在大多数茶商看来,"只要资源还在,受众还在,渠道还没被完全堵死,就有活下去的可能"。只是大家都在寒冷的环境中度过,谁也不比谁暖和多少!鉴于以上种种情况,普遍茶商与茶农感叹之余,也流露出了内心真实的想法,大家都在期盼下一场"普洱茶盛宴"能快点到来,这样不管是于身在行业里的任何人都将是救命的稻草,都将因"盛宴"的到来而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