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由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余悦、《广东社会科学》主编江中孝等知名人士构成的课题组,在为期三天的调研活动中,先后赴天得茶业、昌兴存茶、双陈普洱、岁月知味等茶仓考察,广泛收集有关东莞藏茶、销售、茶博会数据,随后将撰写专题报告,向广东省委、省政府反映东莞“藏茶之都”的现状,争取政策支持。
打造东莞“藏茶之都”的呼声,坊间已酝酿多年,市政协也曾多次组团调研,并在东莞“两会”上提案。2014年底,市长袁宝成曾对此批示要求,“巩固东莞茶叶贸易地位”。转眼迈入2016年,“藏茶之都”的概念好像仍停留在调研层面。新一波茶市寒冬语境之下,本土藏茶大佬们放仓愿望迫切,苦于无计可施。巨量的东莞存茶如何获得政府及行业有效扶持、顺利走向市场变现,仍未找到一个可靠的抓手。
纵观东莞民间存茶,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从零散仓储到产业集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从散落民间的“东莞茶仓”,到多位一体的“藏茶之都”,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应成为东莞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东莞的又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当前,东莞存茶的规模已蔚为壮观,并蜚声海内外,将其上升为区域产业战略高度的时机已经成熟。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及相关部门主导的“顶层设计”必不可少。
笔者认为,针对东莞民间存茶普遍存在的散、乱、杂、标准缺失、变现困难等问题,地方政府可会同茶促会、茶协,以举办一年一度的东莞年份茶文化节(或东莞茶仓文化节)为切入点,有机整合茶行业、会展业、民间藏家、玩家、专业人士、媒体等各方力量,“文化搭台,老茶唱戏”,快速形成东莞藏茶的“磁场效应”,一切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同时,应尽快扶持成立年份茶鉴定第三方运营机构,承担起民间存茶品检、认证、估价、展示、推广、拍卖等一系列功能,以“科学、专业、客观、权威”为年份茶背书,从源头上打消终端消费者的疑虑,打通年份茶到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
打造东莞“藏茶之都”,盘活民间存茶,请先从游戏规则的设计开始。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