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新闻 > 行业新闻 >

勐海发展普洱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

时间:2018-07-31 14:50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浏览:
勐海发展普洱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历史、生态、科技、民族茶文化等5大优势,既是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又是极具开发利用资源的旅游资源。普洱茶圣地勐海正在崛起! 在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有一个春意盎然的春城勐海。勐海县山山有树,沟沟有水,座座茶山点缀其

 

         勐海发展普洱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历史、生态、科技、民族茶文化等5大优势,既是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又是极具开发利用资源的旅游资源。普洱茶圣地勐海正在崛起!
 
  在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有一个春意盎然的“春城”——勐海。勐海县山山有树,沟沟有水,座座茶山点缀其间,生机盎然,是个充满绿色的家园,曾一度被誉为“最适宜居住的春城”。
 
  勐海,傣语为“英雄居住的地方”,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素有“世界茶树王之乡”“世界王之乡”“普洱茶圣地”“中国茶都”“茶乡梦海”的美誉,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
 
  这里天地壮美、山林苍翠,高山云雾之中绵延着片片古生茶园,4.6万亩百年以上的古老茶林中,古茶根深,盘根错节,犹如时光老人,向人们讲述着古茶山和人类种茶、用茶的沧桑岁月。这里是大叶种茶的原产地,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是世界茶树王之乡、世界茶王之乡。这里是茶马古道的起点,芳草野径之上上演着古老马帮的足迹,石头、蹄印,在苍茫的岁月中渐渐湮没,只有深入探寻久远的历史,才能读懂这无尽的古道。这里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纯朴的民风民俗,千百年来,各族人民世居茶山,与茶为伴,种茶为生,生生不息;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种茶民族,有最古老的茶树王、最古老的古茶园、最古老种茶山寨、最醇厚的普洱茶,还有国内国际茶叶市场最响亮的普洱茶品牌。勐海茶叶品质优渥,滋味纯美,有着天赋灵韵的美誉,天地自然的神奇力量孕出了这哥独具茶中“王者风范”的地方,这就是中国普洱茶第一县、西双版纳春城——勐海。
 
  这里是——茶的“圣地”人的福地
 
  因为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地势地貌为茶树的起源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地势地貌为茶树的起源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一个充满绿色的“生态家园”,群山绿茵覆盖,山间泉水奔流,蜿蜒起伏之间,茶树错落有致。清纯的水,给予茶圣洁的“营养液”。无污染,形成了天然的“净化池”。勐海大叶茶,集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毫无雕琢,尽显茶的本真。步入古茶园,人人都会为那些饱经沧桑的古茶树所具有的生命力而感到震撼。在这里,仿佛可以听到来自大地深处的声音;在这里,每一寸泥土里都有世居民族祖先浸润过的汗水,每一片茶叶里都有他们温热的脉息;在这里,白色的云雾游荡在风中,送来茶叶的清香,晶莹透亮的泉水沿着深山小径流出,森林、土地、天空里荡漾着使人眷念的宁静和温馨。
 
  由于勐海有适合高品质茶叶生存的良好生态环境,种茶、制茶、饮茶和茶叶贸易的历史悠久,古茶树资源丰富、优质品种多,它与世居民族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宗教图腾信仰相依相伴,源远流长。县内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种茶、制茶、饮茶的民族——布朗族;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种茶的布朗山寨——布朗山布朗族乡班章村委会老曼峨村;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树龄达1800多年的巴达野生茶树王;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树龄900多年的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树王;有世界上最早成立和最专业的普洱茶研究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勐海茶厂普洱茶加工工程研究室、勐海茶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就坐落于县内;有世界上最大的4.8万亩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有世界上最大的连片百年以上的1.6万多亩的贺开古茶园;有世界上最大的茶树基因保存圃——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有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普洱茶厂——勐海茶厂。县内以老班章茶为代表的普洱茶,受到了国内外茶专家和普洱茶发烧友的青睐,而驰名中外勐海茶厂大益制作技艺”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益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确立了“大益”在国际普洱茶界的王牌地位。
 
  这里有——高品质茶叶生态环境
 
  勐海县属亚热带高原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8.7℃,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多雾日,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特点,为喜散光的茶树等耐阴作物提供了优越的气候生态环境,造就了优良的茶叶品质。
 
  “高山云雾出名茶”。雾多是勐海的特点,年平均雾日107-160天。浓雾的滋润,使普洱茶的原料大叶茶得以枝繁叶茂,茶味独特、富含多种营养素。勐海县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质肥沃,极宜茶树生长,茶叶原料兼备良好的生态环保、品质醇厚、营养富集诸多特色。
 
  这里是——茶树良种种质基因库
 
  遍植于各生态系统中的茶树,通过自然杂交、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许多具有独特的植物学特征的地方品种,既可从中选出良种推广,又可作进一步选育良种的种质资源。这一优势,为全国其他茶区所望尘莫及。经审定,勐海大叶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3个品种为国家级茶树良种;长叶白毫、云选9号等11个品种为省级茶树良种。
 
  这里是——佛海,千年的历史造就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勐海县县内世居的傣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共同开创了勐海悠久的种茶、制茶、饮茶、贸茶历史。它与世界民族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宗教图腾信仰相依相伴,源远流长。
 
  茶学界、史学界公认,汉书中称其为“濮人、扑子蛮、浦蛮”的布朗族是云南种茶的祖先。他们集中居住在勐海,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贸茶和用茶的历史,并保存着竹筒蜂蜜茶、酸茶、腌茶、青竹茶、土锅茶等独具特色的饮茶习俗
 
  晚清至民国时期,为开发边地茶树资源,发展茶叶贸易,一些手工业制茶商云集佛海,鼎盛时期全县23个茶庄年产紧压茶外销达到4万担。1938年,云南个旧人白孟愚创办南糯山制茶厂,开创了佛海茶区办茶厂和用机器加工茶叶的先河。1940年,茶叶专家范和钧建成佛海茶厂,这是勐海茶厂的前身,是云南较早的规模化机器制茶企业。据解放初勐海茶叶调查组的相关资料显示,尽管自1943年之后勐海茶业落入低潮,但到1950年,勐海县各乡(镇)、各村寨都还拥有茶园,总面积达8万亩,仍位居云南各产茶县之首。1951年,云南省农科院在勐海县南糯山茶叶实验场的基础上建立了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开展茶树种质理论研究,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推行“土肥、修剪、采摘、养蓬”关键技术和“密植、速成、高产、稳产”栽培法,实现了云南大叶茶由“乔木”向“矮树”的革命性跃进,为滇南茶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勐海县政府于1958年成立“茶叶办公室”,是云南省设立时间最早的茶叶技术推广机构,至今仍然在全县茶叶种植、低改和技术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勐海县历届县委、县政府肩负兴边富民的历史责任,始终大力培育发展茶叶这一传统骨干产业。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重视勐海茶厂生产,推行制茶技术革新和生产机具改革,研发各种名优茶品,垦复并改造老茶园,开发新茶园,推广改制红茶,增加茶叶出口量,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建立茶叶种植管理技术辅导、鲜叶收购、毛茶初制和精制加工网络体系,为茶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文化基础。
 
  改革开放——战略创新促茶产业快速发展
 
  1989年,勐海茶厂注册“大益”茶叶商标,后来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茶叶品牌。1991年,勐海茶厂建成巴达、布朗山两个万亩茶园基地。1992年,勐海茶厂率先在同行业中制定了普洱茶产品标准并发展为行业标准。同年,勐海茶厂“八五技术改造项目”完成,年生产制茶能力达到7500吨,成为能生产绿茶、红茶、普洱茶、紧压茶、保健茶等系列112个花色品种的省内大茶厂。自80年代以来,勐海茶厂生产的60多个产品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2004年,勐海茶厂由云南省博闻投资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成民营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勐海茶厂是已有70多年历史的普洱茶知名企业。先后有“勐海之星”“0562”“宫廷普洱”“高山韵象”“国韵60”“红韵圆茶”等34个产品在国家、省、市及各类茶博会上获奖,“大益”品牌先后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云南省著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云南名牌产品”。“大益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大益集团勐海茶厂(注册商标“大益牌”)获得国家商务部正式认定,上榜第二批“中华老字号”。勐海茶厂先后65次还被国家、省、州、县及相关行业协会授予“示范单位”“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改制后的勐海茶厂充满生机与活力、产品产量、质量、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对全县茶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目前,云南大益茶业集团已是当前中国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大型茶业集团,生产的“大益”牌普洱茶饮誉海内外,2013年生产成品茶已达7500吨,实现产值15亿元。
 
  勐海县委、县政府确立了把勐海建成全国最大、最优、最安全的普洱茶生产加工基地县的目标,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扶优扶强普洱茶龙头企业,扶持优质茶叶原料建设,打造普洱茶品牌,全力提升茶叶产业。目前,已形成了“大益”、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勐海七彩云南等为龙头的普洱茶精加工企业群,成功打造出了大益、八角亭、七彩云南、庆沣祥、陈升号、兴海、福海、朗河等普洱茶著名品牌,蜚声海内外。
 
  勐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多雾日、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气候和地理等自然条件蕴育出的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勐海味”倍受世人推崇,风靡海内外茶叶市场,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2013年,全县茶园面积45.06万亩,其中古茶园4.8万亩;干毛茶产量2.02万吨,精制茶产量2.14万吨;茶叶的工农业总产值达34亿元;创造税收收入2.1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7亿元的30%。在工商局注册的茶叶生产、销售企业共1460户,其中,初制所653户、精制厂229户、茶叶销售企业388户、茶叶专业合作社190户、涉茶商标535件,均为云南省县级第一。勐海茶厂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获云南省著名商标8件,分别为大益、郎河、勐子、吉益、陈升号、八角亭、老曼娥、茶树王。获“云南省名牌产品”4件,分别是勐海茶厂、勐海七彩云南茶厂、黎明茶厂和陈升茶厂;“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县33万多人口中有茶农近20万人,茶农人均来自茶叶纯收入达3000元左右,茶业跃居为全县第一大产业,成为了全国普洱茶生产的强县和第一大县。
 
  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按照“旅居城镇圈”和“1266”的构想,把勐海县建成西双版纳的“春城”,列为全州“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点工程目标。按照州委州政府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生态旅游州的整体要求,勐海县委、县政府着力把勐海县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投资环境、创业环境、旅游环境、人居环境和人才宜聚环境最佳的县市之一,使勐海成为面向东南亚“走出去”与“引进来”的重要地区之一,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这一历史性机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投资环境,做好功能定位和总体规划,把勐海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最适宜人居住的春城。
 
  勐海发展普洱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历史、生态、科技、民族茶文化等5大优势,既是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又是极具开发利用资源的旅游资源。
 
  跨入新世纪,随着普洱茶的再度复兴,勐海县委、县政府将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按照“农业强县、工业富县,科技兴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战略,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进市场化进程,提高产业化水平,科学统领全县茶农、茶企、茶商,以提高茶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促进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勐海建成全国最大、最优、最安全的普洱茶第一县。

(责任编辑:润生)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普洱茶品牌 茶马古道 普洱茶厂 饮茶习俗 茶叶市场 勐海茶厂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云南普洱茶主产区在哪些村寨
云南普洱茶主产区在哪些村寨
书剑古茶“心系列”普洱茶产品
书剑古茶“心系列”普洱茶产品
普洱茶消费的黄金时代究竟在哪
普洱茶消费的黄金时代究竟在哪
普洱茶配菊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普洱茶配菊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普洱茶大品牌承担了基本的市场
普洱茶大品牌承担了基本的市场
普洱茶饼的保存方法
普洱茶饼的保存方法
普洱茶方茶砖的泡法
普洱茶方茶砖的泡法
投资普洱茶选准对象很关键
投资普洱茶选准对象很关键
喝普洱茶就要喝到极致
喝普洱茶就要喝到极致
凤鸣新春丁酉年生肖纪念普洱茶
凤鸣新春丁酉年生肖纪念普洱茶
普洱茶市场终究越来越清晰了
普洱茶市场终究越来越清晰了
蔡澜:火烤普洱茶老茶虫
蔡澜:火烤普洱茶老茶虫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