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日前公布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名单,“仙游郑宅茶”榜上有名。这是继“度尾文旦柚”、“金沙薏米”后,仙游县被认定的第3枚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近日,记者探访被誉为生产仙游郑宅茶第一村的龙华镇金溪村。
绕村一圈,秀美的山水和一垄一垄延伸至山顶的茶田不禁让人想起南宋著名史学家、莆田人郑樵《采茶行》的诗句,“春山晓露洗新碧,宿鸟倦飞啼石壁。手携桃杖歌行役,鸟道纡回惬所适。”
陪同采访的县茶叶产业协会会长李福辉告诉记者,茶是一门学问,来自同一棵茶树的叶子,可以调制出千变万化的香。同一片茶叶,经过制茶人那灵巧的双手,演绎出不同的风味,如在福建赫赫有名的武夷岩茶、福鼎白茶、安溪铁观音等。但鲜为人知的是,莆仙茶叶种植其实也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还出过精品,郑宅茶就是其中的一种。
郑宅茶历史上曾是专供皇宫享用的贡茶。熟知郑宅茶历史的莆田市海外联谊会秘书长、金溪村第一书记许益斌介绍,据《仙游县志》记载,莆茶种植始于隋代,到唐代已成片种植。到了唐、宋期间,与莆茶遍植同步发展的是,郑宅茶已名闻天下。到了北宋名人蔡襄的《茶录》问世后,郑宅茶更是身价百倍,深受青睐。
《采茶行》曰:“安得龟蒙地百尺,前种武夷后郑宅。逢春吸露枝润泽,大招二陆栖魂魄。”诗中,郑樵也将郑宅茶和武夷岩茶相提并论,并将饮郑宅茶当作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而到了清朝,郑宅茶更是声名在外。清代是福建省茶叶全面发展时期,八闽各府均产茶。《福建农业大全》一书中,将郑宅茶列为当时福建七大名茶之一,这时,郑宅茶已被朝野上下所钟爱。清朝一位叫曹庭枢的诗人题撰一首五言排律《钱唐相国分饷上赐郑宅茶寄奉老母》,表达了他对所受赐郑宅茶的喜爱,专门寄奉回去孝顺母亲。
此外,作为贡品,郑宅茶也深为皇室所珍爱。乾隆皇帝咏茶诗赞郑宅茶:“榴枕桃笙午昼赊,红兰香细透牕纱,梦回石鼎松风沸,先试冰瓯郑宅茶。”
在该公司的茶叶展示厅里,黄世忠泡起郑宅茶,整个房间顿时充满了茶香,令人精神愉悦。在他的教导下记者仔细品尝观察起来,发现郑宅茶香韵显、味醇厚、汤清澈、叶底厚软、滋味鲜爽。
金溪村的地貌多为山地与丘陵,茶叶种植园地势开阔、集中成片。园内土壤为黄、红壤,土层厚度在1米以上,质地疏松,通气和排水性良好,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无重金属污染。这种土壤特性非常有利于茶叶中多酚类、氨基酸、芳香物质等的合成,也就形成了茶叶独特的品质特性。
黄世忠介绍,郑宅茶生产加工采制精细,茶青以嫩度较高的单芽、一芽一叶初展的嫩梢为原料,系采摘多毫类茶树优良品种加工而成。鲜叶进厂分级验收、分别摊青,做到上午采与下午采分开,不同的品种分开。
如今,在公司的带动下,郑宅茶得到迅速发展,产品远销海内外市场。涌现出了数十个以金溪村为龙头的仙游郑宅茶专业村。
许益斌告诉记者,由于农残控制过关、茶叶质量合格,金溪村所产的郑宅茶声名远扬,成功打入欧盟市场。作为第3批“幸福家园”试点的金溪村也因此闯出了一条群众致富的好路子。
据统计,该村有55%的农民从事茶叶生产,茶园承包种植面积已达到1.8万亩,现有茶厂90多家,去年总产值突破1亿多元,并建成莆田唯一集旅游观光、群众休闲、文化展示、销售、科研等功能为一体的茶文化主题公园,已然成为“仙游郑宅茶”的交易大集市。
从汉代丝绸之路的茶叶贸易到宋代的茶马互市,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让茶文化走出国门,承载着历代中国人的梦想和艰辛。随着口感鲜爽、形美质优的郑宅茶美名远扬,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喜爱上它并购买饮用。
李福辉介绍,针对日益增加的需求,一些不法商贩受利益诱惑利用仙游郑宅茶之名,将品质低劣、境外生产的乌龙茶冒充仙游郑宅茶在各地销售,蒙骗消费者,不仅扰乱仙游郑宅茶正常销售渠道,而且还伤害到为传承郑宅茶文化辛勤付出的人们,严重影响到“仙游郑宅茶”的质量信誉。
经营茶业30多年的黄世忠分析,单单是在莆田,一年就要消耗茶叶数千吨,消费额超几十亿元,由此看出,莆田茶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因此,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提高仙游郑宅茶在市场的良好信誉,培育本地高效益的茶叶品牌,让生产者获益,消费者满意势在必行。
据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比同类产品价格普遍高出20%-90%,已经成为各地特色农产品和传统产业拓展市场的“金名片”。为此,仙游县龙华镇、度尾镇、赖店镇、钟山镇、游洋镇、园庄镇、西苑乡等7个生产郑宅茶的乡镇,于去年申请注册仙游郑宅茶地理标志,实施商标保护,并在日前成功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