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行业是一个让人震惊的行业,宋聘、同庆、红印这些老茶,真伪难辨,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听说过,没有见过,但是,绝大多数人又确信无疑。 老茶的鼓吹从2000年到2007年,年份鉴别往往是大师一句话,要有更多的证据表明身份,对不起,没有。 这就是一个让人大为惊异的
普洱茶行业是一个让人震惊的行业,宋聘、同庆、
红印这些
老茶,真伪难辨,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听说过,没有见过,但是,绝大多数人又确信无疑。
老茶的鼓吹从2000年到2007年,年份
鉴别往往是大师一句话,要有更多的证据表明身份,对不起,没有。
这就是一个让人大为惊异的地方,一个很有可能子虚乌有的东西,让人相信N年,在一个体系内运行多年。
我问之前掌控云南
茶产业的官员邹家驹、汤一平、昌金强等人,你们见过50年代、60年代的
普洱茶吗?他们均表示样品见过,能成为商品则绝无可能。
2008年开始,
古树茶开始抬头,因为之前的
老茶增值说、古董说、包装说、年份说大受市场质疑,茶行业得重寻概念。
老茶是没有样板可言,
古树茶再稀少,毕竟有实物可验证,于是,顺着古茶、
老茶这根杆,大家爬到古茶、大树的顶端。
我问
同兴号的李惠老师,去看看传说中的
曼松茶,为了落实清楚实际,我们邀约了曼迁村的李村长同行。一路上,村长笑而不言,只说,你看了就知道了。
从曼迁到
曼松不远,现在的
曼松道路已经拓宽。我要求看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那棵很难寻找的
古树,我们把车停在路边,村长站在路旁朝坡下一指,离路边7-8米远站立一棵即是。我大为惊讶,树周围没有原始森林,稀稀拉拉有几棵其他树种,并没有中央台展示的“
曼松贡茶”如此艰难可寻。
我边拍照,边问村长,这颗树一个
春茶可以收多少,村长比了二个指头,我说“20公斤”,摇头,“2公斤”,摇头,“二两”。
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一个中央级媒体的报道,并不准确,与事实出入极大。
(中央台
曼松古树,旁边大树为其他树种,此棵旁为新种的小树茶)
我们寻遍了整个“王子山”,找寻到寥寥几棵,除开中央台那棵是最大,其余的更小,而且这些都是属于
茶农。
而到了某公司的基地,有几十棵移栽的
古树,树不高,都是从1.2米左右矮化,树直径约小茶杯口粗细,皆不可能产茶,村长说这里以前是水田,不可能有
古树,甚至
茶树都没有。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个问题,和
老茶一样,大家把显而易见的谎言说得振振有词。
但是,和
老茶又不一样,它又有真的
古树存在,只不过的确稀罕。
强调
原料就好比拉菲强调百年
古树葡萄,茅台强调百年古高粱种,云烟强调百年古烟叶,这无疑是荒唐的。
一个
好茶的形成,是
原料+
工艺+仓储+销售商,这等于一个品牌。
现在的品牌替换性之所以大,是品牌缺失。
那种所谓的玩家茶,其实是信则灵的游戏,跑出这个圈子,则
古树不是
古树,所谓价值则一文不值,根本谈不上交换的价值。
而所谓的价值,正是有交换了才产生的。
2008年写作震动
普洱茶界的《
普洱茶营销》一书,其书批判了
普洱众多伪概念,被称为业界第一奇书。著名营销学家,云南省政府特邀专家,国内深度分销理论倡导者之一。其行文特点在于用独立、新颖的视角观察
普洱。其新作《七子饼鉴茶实录》即将公开发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