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搞不清楚这种关系,就像搞不清楚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轨制的概念,写作普洱茶行业的现象就只能停留于表面。
这个事件实际上是普洱茶市场失控的一个导火索,只是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实质上,直到2005年,茶苑集团,也就是之前的云南中茶,一直掌控了普洱茶生产和外销的重要资源,仍然是行业内的巨头,只不过,事情在2005年之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与行政力量的改变有关。
很多人不明白,茶叶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于政治何干?
实际上,没有庙堂之上的声音,江湖怎么会有如此多的故事?江湖哪里来如此多大师?
之所以有误差,在于行内人的声音被极大的压制。
原有的生产、经销体系之下,是云南人生产,香港人存放。
实际上,这种青茶的存放也非常少。
所以,存放紧压茶的商人并不多,因为没有必要存放。
即使存放,也是非常随意的存放,香港的经济在60年代即已开始好转,内地在搞运动,港人则在发展经济,两者的差距自然越拉越大。香港地小,经济起飞的同时,房地产的价格也在起飞,所以,茶仓的选择要么是香港海边的溶洞,要么是地价低廉的地下室。
香港的头盘商,也就是进口商并不存茶。我在写作《七子饼鉴茶实录》一书的时候,问当时香港最大的头盘商,原香港南天公司的周勇先生要一个紫天饼的茶样,他也并不多,只是香港的家里存放了几提茶而已。
香港的二盘商,也就是批发商,也不存茶。
存茶的是一些零售商,当时的熟茶出口量大,都没有必要存放很多。
当然,无论是如何存放,存放量的多寡,都事实上产生了仓储的技术。
比如现在提到的进仓、翻仓、退仓技术,这是传统茶商的一种做法。
进仓自不必言。
从翻仓发展到退仓。
所谓的退仓也就是散去霉味、杂味,让茶饼转化的过程稳定化的手段,同样也不神秘。
仓储货多者,让仓储适当通风,以退去杂味,茶饼陈化。货少者,搬到楼层高一点的、干燥一点的仓储环境,目的一样。
之前内地并不消费普洱茶,普洱茶在香港区域一带能扎下根,首先是便宜,超级的便宜,云南散熟普供应香港市场,长期稳定在15元左右一公斤,紧压茶稍贵。其次是汤红,有茶味。香港人消费普洱,都是在茶楼当餐前茶水,茶叶一直泡,一直有颜色,卖相好。
既要红汤红水,就必须有水分的参与,否则,没有微生物参与就不可能产生发酵变化,这是一个常识。
当然,有人喜欢品饮生茶,这是另一个市场现象。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人的天性是趋甜畏苦的,转化后的青饼,甜醇糯滑,这样的茶品市场空间优势更明显,适应人群更广泛。
于消费者而言,剥去这些概念的过程就很复杂,稍微不注意就进入这种概念的漩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