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生产周期不同。白茶生产过程缓慢,从鲜叶萎凋开始计算,一般需要24-72小时;黄茶要求茶青当天炒制,闷黄分为初烘前的湿闷和初烘后的干闷两种,也可两种方法并用。湿闷时间短,时间从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干闷时间长,时间为48-120小时之间,须等到茶坯产生甜香味后开始足烘。
四、核心技术不同。白茶的核心技术是萎凋走水,保持茶青表面持续、均匀、不间断水分蒸发,带动茶青内部走水,促进内含物的生成、转化和积累。黄茶的核心技术是闷黄,闷黄火候不够,黄变不彻底;火候过头,容易降低品质产生水味和闷味,甚至变性成黑茶。
六、劳动强度不同。白茶生产工序少,劳动强度小;对比而言,黄茶工序较多,劳动强度大。譬如,霍山黄芽的拉老火工艺,20-30斤的茶叶,由两个工人抬着在木炭明火上方烘焙,每一烘往返数千次,需要20-40分钟,步行3-5公里。
八、品质稳定性不同。目前阶段,多数企业的白茶生产受天气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品质不稳定。但是,茶人洪治认为只要解决萎凋环境问题,白茶的品质稳定性很高,优良品率可以接近百分之百。黄茶因为工艺复杂,影响品质的因子较多,如萎凋的长短、杀青火候、闷黄的条件和火候、干燥的程度等。
九、营养成分不同:根据湖南农业大学杨伟丽教授的试验,白茶的茶多酚含量为13.78%,黄茶16.71%;氨基酸含量白茶为3.155%,黄茶为1.361%;咖啡碱含量白茶3.86%,黄茶3.09%;可溶性糖白茶12.5%,黄茶10.57%;黄酮类白茶为2.05mg/g,黄茶为1.15mg/g;水浸出物白茶31.9%,黄茶为27.6%。除茶多酚外,白茶多数营养成分含量高于黄茶,有更好的保健功效。
十一、茶性不同。多数人认为白茶性寒,其实不然,白茶如果萎凋走水充分,叶底堪比武夷岩茶,半红半绿,茶性温良,适宜男女老少四季饮用。黄茶较温良,闷黄过程中产生的消化酶,对脾胃最有好处,但是新上市的黄茶火气大,最好1个月后品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