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许多消费者都曾有过的疑问,有的时候是客观原因(水、冲泡技巧等),有时候是主观原因(情绪、身体状况等)。如果你觉得茶艺师有掩盖茶叶缺陷的嫌疑,你可以要求他将茶闷一段时间,或请求自己泡茶(不推荐自己泡茶,出于礼貌,在别人的地盘还是低调点好,诚心想买,买的量多,可以要点茶样自己回家泡泡)。
面上看来,茶事行为里泡茶是最不需要学习的,随便一个人,给他茶,他一定会知道是用水来泡,至于他选择碗还是壶,用瓷器还是银器,都可以从身边顺手而来。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玻璃罐头瓶,一个大塑料杯,可以容纳得下所有天下茶。不过,让茶变得好喝好看毕竟是不错的主意,要做到这点也不难。我曾经遇到过有人用大玻璃缸泡了一杯普洱熟茶,颜色看起来就像酱油,有些时候甚至比菜籽油的颜色更深一些,也许说中药更贴切一些。喝的人不在意,但看的人却有一种惊悚感,会对喝茶人产生错误的判断。可见,不是每一种茶都适合一直躺在一个容器里,有些时候,我们需要茶叶与茶水分离,才有了盖碗、紫砂壶、飘逸杯这些器皿存在价值。即便是有了这些不同的泡茶器皿,也要考虑投茶量。
在许多场合,我们会遇到一些称茶的小秤,如果是盖碗,大家一般选取7克作为投茶量。这并非什么固定泡茶数量,而是我们饮茶长期有抓一把茶投入器皿的惯性,但人手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导致了投茶量有误差,这种误差在生活中会被忽视,但在教学中却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面对学生的提问,一个固定值就需要制定出来。老师们结合自身与他人的经验,得出一个投茶5到7克的结论。一般来说,上过茶艺培训班与没有上过的人,从这点可以判断出来。解决了投茶量的问题,泡茶时间也成了问题。
“到底要泡多久啊?”尤其是很多时候,有些人并不喜欢普洱晒青毛茶的青草味。茶艺师发现,青草味一般只会出现在头几泡里,于是延长第一泡的出水时间,闷泡约40秒倒掉,再喝第二泡的时候发现,青草味没有了。这个时候,根究第一泡更有营养价值是无效问题,这样泡只是解决了一个问题。我们在许多专业品鉴上,会看到从第一泡到第十泡的指引,这都是根据不同茶类做出的。普洱茶、岩茶出滋味的效果要缓慢些,而红茶,绿茶则是即刻效果,掌握不同的茶不同的表现,正是茶艺师的一大技能。
泡茶手法并不相同,比如普洱晒青毛料,非常松散,7克扔进盖碗,看起来都要从盖碗里跑出来,许多茶艺师喜欢用高冲注水来软化茶,为了让茶更集中,更贴近杯底,不然都盖不上盖子!但有些茶艺师并不这么干,他们沿着杯沿一边固定低注水,接着对调盖碗注水位置。泡茶是一个驯化过程,有时候为了让茶汤呈现更完美,有些时候为了激发茶香。要做到这些,又要考量水温。像云南这样的高原,水温是无法达到100°,所以才会引入铁壶、银壶这样的烧水工具,尽管科学上讲这些工具无法提高水温,也无法起到蓄温作用,但泡茶行为中,心理暗示却是非常关键的。现在出了一些烧水壶,解决了反复烧水的问题,这才是最泡茶者最大福音。最后,优质水的选择也是一大关键,自来水一定不要用来泡茶,不用为农夫山泉做广告,但就全国范围来说,这是大家都可以买得到又非常实用的水。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