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在杀青的后程已经完全阻止了酶促氧化情况下,撤火降低锅温小火闷炒,或者杀青结束后,本应摊薄降温的鲜叶反而让鲜叶堆积的很厚,以求做到保温。其实,渥黄是一个来源于黄茶的制程,它本不属于普洱茶的初制制程,这道工艺的目的明眼人都能看出,就是为了让鲜叶发酵,虽然程度不深但毕竟是发酵了,这就违背了尽量避免前发酵的普洱茶初制原则。虽然如此,但因渥黄可以增加茶叶甜香并且有很强的隐蔽性。所以,目前其实是被广泛应用的,但今天我并不打算只谈渥黄的是非对错,只谈是非便会停留在很浅层的现象里打口水仗,这样便会失去讨论的意义。
回到普洱茶,也有实现这个目的的方式(这里稍作说明:由于今天聊的是普遍存在于生茶的工艺所以熟茶不在讨论范围內),只是要做到稍微适口这个时间就有点长,起步就三年,更不用说十年以上的老茶了,这就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茶商怎么办?按照存三年以上方能出售这个逻辑,其实普洱茶这个行业的门槛是很高的,可这么大热的茶类谁都眼热,于是新茶新卖便大行其道,但由于普洱茶降低苦涩这个环节交给了仓储和时间,所以新茶阶段苦涩与刺激是极大的,而绿茶思维在中国大行其道,如普洱新茶这般大众很难接受,那么之前流行的“越陈越香”与金融属性的绑定引起了全民存茶的热潮,普洱茶的新茶新卖便不是问题。
但随着普洱茶市场的日渐成熟与经济的下行,这条路便成了死路一条,但对于茶商而言存三年再出售仍然是很为难的,新茶新卖依然必须进行下去,怎么办?从绑定金融属性的“越陈越香”到回归品饮的转变,使得新茶新卖必须从初制工艺上动脑筋了,于是乎“渥黄”由某些茶区的小规模应用逐渐传播开来成为目下普遍存在的工艺,如今在大部分茶区无论知名还是不知名,只要没有刻意交代茶农,渥黄或多或少是存在的,在这里我得为茶农兄弟说两句,在这个问题上指责谁都是不对的,茶农为什么做的干茶或多或少都有渥黄的痕迹?因为好卖啊,这是茶农的生计来源,怎么好卖他们自然怎么做,并无可厚非,那是茶商的错吗?
其实,也谈不上对错,茶商大都也完全不了解他们所卖的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是当做一个商品在交易而已,那自然也是客户需要什么他们就卖什么,归根结底茶商与茶农的行为都是对市场需求的本能反应而已,过多的苛责是没有意义的,至于消费者那更不用说了,他们是完全的外行,自然是喝着顺口就好,至于你是前发酵后发酵本就不是消费者应该关心的问题。
照我这么说,岂不是和稀泥嘛,反正大家都没错。但事实就是如此,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这些行为都是合理的,在人性面前利己就是最大的正确,所以苛责谁都是无用的,只有当这件事变得不利己了才会真正被解决。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