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如此理论来推论,只要前期做过手脚的茶叶都可以叫“古树茶”,比如做萎凋、比如揉捻后“堆香”,这些工艺都可能导致毛茶口感偏甜。如此情况,生产的人知道,而销区的人未必清楚,如此一来,古树茶可以源源不断。
这是很多茶人的误区,读死书而脱离实际。
举例而言,每个茶学科学家都会说良种茶好,又言按照古人的方法种植茶树即为良种+优异生态=生态茶。但是,在实际生产当中,由于之前的高产任务导致茶园大面积的密植化程度很高,一时半会要恢复生态,尚有远路。这意味着茶学理论上很好的良种茶,在实际生产中未必就是好茶了。
根据云南茶科所的报告,大树茶在水浸出物、氨基酸、多糖、多种矿物质元素含量均低于小树茶,而喝茶就是要喝水浸出物,否则内涵物质再多也毫无意义。而氨基酸和多糖是主导茶叶色、香、味最主要的几个物质,缺少这些物质即意味着茶叶的浓强度不够,即意味着茶叶转化后的东西不多。所以古树茶做生茶是优异品,而做发酵茶则未必。
古树茶即为种子种植,自然长高,实际上云南的小树茶(市场俗称的台地茶)大部分仍然是种子种植,只不过,为了采摘方便和管理方便,刻意矮化,这个工艺历史上就有,并非云南创造。而其种属一样,那叶脉、叶尖、叶缘都一样,不是说矮化了就变异了。
现在的云南学界也在研究树龄来判断茶,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科学家整理出一个完整的体系,甚至科学实验报告也无法检测树龄。现在的古树和小树的对比,也仅仅是因为采样的准确度高,才可以得知谁是古树谁是小树,而不是实验报告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