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习惯性的以不同的时间点将一段时间分隔出新旧,以这种方法来区分新茶和老茶显然是不严谨的——且不说不同的仓储环境茶品陈化速度不同,但就以时间点进行划分而言,茶品的转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可能在跨过某个时间点的一瞬间完成从新茶到老茶的转变。
定义新茶老茶,首先要考量定义者自身接触普洱茶的背景问题。
我们总是习惯以自身的经历作为时间尺度的衡量标准,比如对于近两三年方才开始接触普洱茶的茶友,六七年的茶品就可称为老茶了;对于2000年前后开始喝普洱茶的茶友,则起码要九十年代的茶品才能称为老茶。而在上世纪80年代是普洱茶尚未获得重视的时代,喝到的普洱茶多是百年左右的号字茶和五十年代后的印级茶,在当时我们认为80年代的茶品是新茶(在当时普洱茶处于“香港历史”时期,未经入仓存放的茶品被认为是半成品,不可品饮),这种观点甚至会保留到现在。
另外,还要看定义者自身收藏或接触过哪些茶品。
如果手中没有或是没有品饮过印级茶甚至号级茶,自然无法对于这些茶品形成直观的印象。相反,若是对于印级茶、号级茶有足够的接触和了解,那么对于老茶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刻——当然,对于老茶之“老”也会有更为严苛的标准。
若要以茶品对于人体的刺激性强弱作为划分新茶老茶的标准,那么茶品起码要转化至性平的状态。古树茶在前述仓储条件下起码需十年以上,台地茶需要起码二十年以上。讨论这个问题时不能仅只考量仓龄这一个参数,一定要结合茶品茶菁的种类和仓储环境(温度、湿度),茶品的转化程度一定是由多重因素复合作用决定。
对于老茶的定义,从茶品的茶质、茶性的转化状态入手会比只简单的考量时间长度这一单一变量来的更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