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的消费者而言,普洱茶总显得高深莫测。
简单先来说说台地茶,一般台地生茶前两年几乎不会有明显变化,因为制作时的水气尚且残留在饼内, 自第三年开始水气散失,内置稳定后开始逐步转变,但约只有一两年时间,茶品就开始进入沉默期。仓储满四至五年后又开始回复口感、香气,直至六至七年达到第一个转化周期圆满。
而古树茶一般生长在海拔较高的茶山之上,树龄一般超过300年,海拔较高,无人为因素,环境原始生态。且植株高大,树干高、根系多,主干及枝干明显,植株稀疏,产量低,不易采摘。古树茶的价值在于后期淳化,此言也确实不虚。
因为古树茶往往香气很好,台地茶一般6泡之后就会开始明显减弱,古树茶都能持续至8-10泡以上,持续性好,且富层次感。归根到底是因为古树茶的内含物质要比台地茶丰富得多,使其叶子具有转化价值的物质多,潜质空间当然也高。
依据从业者的主观判断:凡是规模大的,理所当然就应该正规,就应该差不到哪里去;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小的,则一定会跟脏乱差、不正规结缘;由此论之,华夏长城干红,应该比拉菲具有更加优秀的正规化品质……精神层次的享受确实难以用金钱来衡量,有人愿出手,恰好又有人愿埋单,就这么简单。所以,不明真相的人经常把这种提香工艺的劣质茶当作古树茶,从而得出古树茶的转化不如台地茶的结论。
通过清朝贵族们存放普洱茶的记载有据可考的,《梵天庐丛录》(柴萼,箸于公元1925年)云:普洱茶,性温味香,治百病,蒸制以竹苈成团裹,价等兼金。也就是说,当时的普洱茶好茶价格是银子(或金子)的两倍!
清道光五年(公元l825年)阮福在《普洱茶记》中写道:“厅素有茶山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这说明在清中后期已经对茶山有着明确的划分了,而且《思茅志稿》也记载着关于采摘古树茶的记录“: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醴礼祭于此”。那么毫无疑问,当年进贡皇室的普洱茶不少是由古树茶的茶青制成的。这也能从侧面来证实古树茶后期的转化是多么的让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