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多学校、培训机构所教的都是这个体系,但为什么称其无效呢?
举个例子,在审评绿茶时,因为龙井最重要的是香气和滋味,因此五项因子的评分比重,可把香气和滋味的比重放大到百分之六十,最终结合其他百分之四十评分。但是,审评的茶叶不是龙井,换成铁观音时,更重要的在于香气,审评者就把香气的影响因子扩大到百分之四十,从而得出评分。同样的,当评价一个外形不那么重要的茶,比如普洱茶,可以把其他因子弱化,将滋味的比重扩大到百分之八十,然后再来品鉴。
表面上看没问题,但这个逻辑很有问题,比如说一个茶,它只有香气,其他方面都很糟糕,但还是用五项因子来评它,把它唯一的优势,分值占一百分,于是评出这个茶有九十分,但这是一个好茶吗?所以,这样的评价体系,只是一个相对的参考方式。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评价体系。
那么什么是有效的品鉴体系呢?
一个有效的品鉴体系,必须是在某一层面能达到共识,能站得住脚的。
将这一体系一分为二,建立坐标。
横轴:干净
为何将干净作为横轴?这是大家最能达到共识的一点,吃与喝,下肚的东西,大家都默认,它必须是干净的,这一概念无需学习,根植与于生命基因,与生俱来。
纵轴:有效物质含量
每一个物种的进化,都需要获取能量,在长期的生命活动里,我们默认对我们好的东西,是让我们愉悦的,对我们不好的东西,是让我们排斥的,比如我们觉得糖是甜的、好吃,它里面有能量,我们消耗能量来维持生命,那它就是好的。
凡是我们天然觉得好的东西,它应该是有能量的,这就是有效物质,人和生物能从中获取能量,能使生命得以延长的物质
茶叶里,含有大量的有效物质,同时也含有无效物质(填充物质)。无效物质具有刺激性,从生物进化原理来看,一个动物吃一个东西觉得是苦的,那它下次就不会再吃,因为如果长期吃,对它的消化系统会产生损害,在这也就像很苦的茶,为什么不建议大家长期饮用。
茶多酚,在以往的茶学研究中,被称为茶叶中最有用的物质,但此刻我们将其称为对照物质,因为它使得你的舌面产生涩感,而这些涩感怎么解除?
因为有机酸的刺激作用,使唾液分泌,唾液当中的黏蛋白恢复原本口腔当中的顺滑度,于是唾液分泌,有生津之感。因此,真正产生作用的是有效物质,比如水解单宁。
通过这一坐标,我们对茶的品质如何,就能基本有把握。